當前,我國已進入中上等收入國家行列,產業結構處于快速變化之中,正由過去的工業主導轉向服務業主導。“十三五”時期,我國的經濟增長將形成消費拉動、服務業主導的新格局。近日,經國務院同意,由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實施的《服務業創新發展大綱(2017—2025年)》(以下簡稱《大綱》),統籌規劃未來一個時期我國服務業發展,對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經濟轉型升級進程、釋放經濟增長新動能具有重要意義。
一、“十三五”服務業發展的大趨勢
我國正處于工業轉型升級、新型城鎮化推進和消費結構升級的大趨勢中。牢牢把握歷史機遇,加快推動服務業創新發展,是應對短期增長壓力、走向中長期公平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
(一)工業轉型升級帶來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巨大空間。“十三五”時期是我國從“中國制造”走向“中國智造”的關鍵時期。從國際經驗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離不開研發、物流、銷售、信息等生產性服務業的快速發展。我國生產性服務業占GDP比重估計不到20%。相比之下,作為先進制造業強國的德國生產性服務業占GDP比重在45%—50% ①。到2020年我國要初步完成從工業2.0向工業3.0的升級,并奠定工業4.0的重要基礎,關鍵在于走出一條以生產性服務業帶動制造業高端化的新路子。
(二)人口城鎮化帶來生活性服務業發展的巨大空間。2016年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7.35%,但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僅為41.2%,兩者之間存在16.15個百分點的差距② 。我國加快人口城鎮化進程還有巨大空間,估計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有望達到60%,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將達到45%。“十三五”期間,將有近4億農業轉移人口進城,會帶來巨大的教育、醫療、文化等發展型消費需求,為生活性服務業帶來巨大市場空間。
(三)消費結構升級帶來服務業發展的巨大空間。當前,我國居民消費總量不斷擴大,結構快速升級,形成了產業結構變革的深層次動力。預計到2020年消費規模有望提高到50萬億元左右,消費貢獻率將基本穩定在65%左右,形成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新格局。特別是消費結構正在從物質型消費向服務型消費升級。城鎮居民服務型消費比重已接近40%,預計到2020年這一占比有可能提高到50%左右,一些發達地區甚至可能達到60%左右。
把握經濟轉型升級趨勢帶來的歷史性發展機遇,關鍵在于加快形成服務業主導的產業結構。《大綱》的印發實施,有助于統一各方認識、凝聚服務業創新發展共識、釋放經濟增長新動能。
二、走向服務業主導決定中長期經濟增長前景
“十三五”時期,我國走向服務業大國、形成服務業主導的基本格局,不僅是經濟結構的重大調整,而且是主動適應、把握、引領經濟新常態的戰略選擇。
(一)為經濟中長期中速增長奠定重要基礎。近幾年,我國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斷提升。2016年,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8.2%,成為支撐經濟穩定增長的主動力。初步測算表明,“十一五”和“十二五”時期,我國服務業每增長一個點,可以帶來經濟增長0.43個百分點。“十三五”時期,如果服務業繼續保持中高速增長,將能夠為我國經濟增長奠定重要基礎。
(二)吸納更多的新增就業。近年來,隨著產業結構調整,我國GDP每增長1個百分點,就可以吸納城鎮新增就業170萬人左右 ③。“十三五”時期,如果服務業就業吸納能力保持在當前GDP吸納就業能力的水平上(150—170萬人),服務業年均增長9%,每年吸納的就業將至少達到1000萬人左右,這將有效吸納農業轉移人口、制造業轉型升級中釋放出來的勞動力以及每年的新增勞動力,到2020年服務業就業人員有望超過4億人。
(三)形成中等收入群體倍增的新格局。從國際經驗看,服務業快速發展將大大促進中等收入群體發展和壯大。隨著服務業比重不斷提高,一方面,勞動者報酬占比將逐步提升。初步測算表明,如果服務業占比提高10個百分點左右,勞動者報酬將提高3.8個百分點,實質性優化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另一方面,農民收入將進一步增加。經測算,服務業占比每提高1個百分點,城鄉收入差距就縮小0.014個百分點。而隨著服務業吸納就業和創造收入能力不斷上升,中等收入群體比重可能達到35%—40%左右。
(四)促進綠色轉型、實現綠色增長。隨著服務業主導格局的逐步形成,我國有望扭轉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增長格局,形成綠色增長和綠色轉型的新常態。如果服務業占比從46.1%提高到55%,在緩解資源約束方面,我國能源消耗總量一年將節約4.56億噸標準煤,下降幅度達到14.16%;在緩解減排壓力方面,二氧化硫排放總量將從2117.6萬噸下降到1731.41萬噸,減幅達到18.23%。如果考慮到GDP總量的不斷提高,產業結構調整帶來的二氧化硫減排效應將更為明顯④ 。
三、以結構性改革破解服務業發展的結構性矛盾
到2020年我國基本形成服務業主導的經濟結構是有條件、有可能的,但也對結構性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大綱》就加快服務業發展,提出了“深化改革,創建服務業發展良好環境”和“擴大開放,培育服務業國際競爭新優勢”兩方面的重大任務。
(一)放開服務業市場。推動服務業創新發展,關鍵在于市場開放,重點在于激活社會資本。一是著力破除服務業領域行政壟斷與市場壟斷,放寬市場準入,在服務業領域全面實施企業投資負面清單管理,使各類資本能夠平等進入負面清單之外的服務行業和領域,加快服務業領域投資便利化改革。二是加快完善主要由市場決定價格機制,合理區分基本與非基本需求,放開競爭性領域和環節服務價格。三是加快服務業發展的政策調整,對列入國家鼓勵類的服務業在供地安排上給予傾斜,加快推進工商業水電氣“同網同價”。打破人才流動的制度障礙,完善職稱評定、薪酬制度、社會保障等配套政策體系。四是以政府購買服務為重點加快公共服務業市場開放,把形成公共服務多元化供給格局作為完善政府購買公共服務制度的基本目標,加快形成法治化、規范化、透明化的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體制機制安排。
(二)以服務貿易為重點推進“二次開放”。應當以“一帶一路”建設為載體,在加強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產能合作基礎上,推進沿線自由貿易區網絡建設,構建不同類型的自由貿易形式。加快推動中歐貿易合作。同時,以服務貿易為重點,打造國內自貿區升級版。更好發揮自貿試驗區先行先試功能,加快制度創新成果復制推廣,有效帶動服務貿易發展。
(三)以結構性改革破解服務業發展面臨的結構性矛盾。加快形成有利于服務業發展的金融結構。構建為中小微企業和創業創新服務的銀行體系,建立中小微企業貸款風險補償和融資性擔保風險補償機制。加快互聯網金融等新業態發展,鼓勵和支持互聯網金融機構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提高運營效率,創新產品和服務。進一步改革完善資本市場,加大利用資本市場為創新型企業融資的力度。以發展職業教育為重點加快調整教育結構,把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實質性降低社會資本進入中等職業與高等職業教育領域的門檻。簡化設立職業教育學院的審批,給予民辦職業教育機構和公辦機構同等的地位和待遇,為服務業發展提供急需人才。
(四)推進政府監管轉型,為服務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環境。尊重服務業發展規律,進一步完善監管體系。以審批權與監管權相分離為原則,深化服務業監管體制改革。提高服務業監管的專業性,加快推進綜合監管,形成寬職能的監管隊伍。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創新監管方式,提升監管效率。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商會自律作用,形成服務領域綜合治理體系。支持服務業企業在自愿基礎上聯合建立各類商會、行業協會,以承接政府更大程度下放的行業管理職能,使其在行業自律、社會監督上有所作為。調動包括社會公眾、媒體等多方面的力量加強市場監管。(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 遲福林)
注:①④遲福林.轉型抉擇——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趨勢挑戰[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5.
②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新型城鎮化報告2016[R].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17年.
③李克強.關于當前經濟形勢和重點經濟工作的報告[N].學習時報,2015年1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