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快遞企業與電子商務企業合力前行,極大提高了居民生活的便利程度。然而,與紅火的網購形成尷尬對比的是,農村網購過程中的收發貨品存在不少障礙,“快遞下鄉”往往止步于鄉鎮,難以到村里。(11月15日 中國經濟網)
顧名思義,“快遞下鄉”就是將快遞服務鏈延伸至農村。在“雙11”網購如潮的互聯網時代,農村地區常住人口對快遞服務自然少不了一份依賴。伴隨著網絡終端在農村地區的日益普及,也讓很多農村人具備了網購的可能條件。但由于運輸成本高、業務量小等層層障礙,農村人很難享受到真正穩定持久的快遞服務。實施鄉村戰略,這也成為亟需解決的難題。
好在,“快遞下鄉”并非零起點。除去無所不達的中國郵政,“三通一達”和順豐等民營快遞也早早向農村伸出觸角。數據顯示,目前在區縣一級這兩家網點的覆蓋率已經超過90%,在農村一級也達到了80%,且密度和廣度在不斷擴大。這些數據充分說明,農村地區的快遞產業確有一份市場,一些快遞企業的不斷入駐,也在增添著市場的生機活力。
但問題是,再過欣欣向榮的市場景象也需要時間的沉淀和正確的商業模式來打開。農村地區人口居住密度低,快遞市場進入必然面臨派送成本過高的問題。與此同時,如果市場預估不準確、網點配備不均衡,就容易出現扎堆經營現象。甚至在競爭過后,一些快遞網店變的“門前冷落鞍馬稀”。相比于城市的稠密人口,一個小區內、或者一所大學中的快遞公司就可以同時存在多個,因為龐大的市場需求總共能讓快遞公司爭得一隅。這在農村,顯然行不通。
此外,一些農村快遞網點在經營過程中也出現操作不規范、中轉費用高、服務質量低等問題。倘若對這些問題追根溯源,不難發現還是利益難以得到均衡。因為快遞量少,一些網點的設立尚不能自給自足,更何談優質正規的服務。所以,“快遞下鄉”必須直面可能虧本運營的問題。同樣,“快遞下鄉”也不能只由快遞公司單方面進行嘗試。
“快遞下鄉”的推進不能再去模仿大市場下的競爭關系,而應該轉向小市場下的合作模式。有人建議,促進快遞企業與交通運輸部門合作,利用農村運輸車輛搭載快件,實現客貨運輸站點、農資配送點、村郵站和快遞服務點“多點合一”。這樣的好處在于,既能為運輸車輛增收,也降低了快遞企業的運輸成本。
這展現了一個很好的發展思路,即先由當地政府部門和快遞企業聯合制定合作協議,劃片經營,防止扎堆。在此基礎上由政府部門出面協調,讓快遞企業和公共服務部門聯合經營,并結合已有的公共運輸設施,融合政策傾斜、制度規范和虧本網點的成本補貼,多方合力,將快遞“更快”送到農民家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