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11月25日報道,上海浦東新區行政服務中心近日新設了一個“大家來找茬”的服務專窗——不論是民眾還是企業,不論在辦事過程中遇到了什么問題、有任何建議,都可以直接向窗口反映。該區線上線下“請您來找茬”意見征詢通道自11月17日開通以來,已處理30多樁市民的“找茬”。相關負責人表示,“如果問題不復雜,不需要多部門聯合,我們隔天就能解決。”
到地方政府辦事機構“找茬”,對不少人來說,是不能想象也不敢去做的,哪怕不是真找茬,只是提些意見、發發牢騷。一來,有意見未必能找得到對口的部門及人員傾訴;二來,傾訴了也未必會管用,反而可能想辦事更難了——可能被視為“刁民”、被故意刁難等。
近年來,轉變工作作風、讓市民少跑腿、為百姓辦實事、提高政府工作效能,一直是中央的要求,也是各級各地相關部門的工作追求和目標。在這方面,成功的典型和經驗已有不少,但這并不意味著,相關部門的工作已經近乎完美,無可挑剔,而是仍有較大的進步空間。比如,有些傾聽民意的平臺雖然搭建起來了,但并不十分好用,有的市長熱線要么打不通、要么無人接聽,有的網上意見箱長期無人回復或者所答非所問;有些辦事機構服務意識欠缺,有意無意地折騰百姓,態度蠻橫,吃拿卡要……
在這樣的現實語境下,“找茬窗口”的設立無疑讓公眾眼前一亮。
“找茬窗口”是一個亮明積極態度的窗口。歡迎來“找茬”、不怕來“找茬”,公開接受公眾監督,積極主動傾聽群眾意見,是需要底氣和勇氣的,是對存在問題的正視和重視,也是對解決問題的期盼和努力。
“找茬窗口”是一個服務和溝通的窗口。以往,人們對一些政府部門的工作方式、程序、效率不滿意,更多地只能選擇適應和服從,基本沒有“討價還價”的余地,即使有意見、有委屈也往往缺少溝通的渠道——要么不辦,要辦就按照人家的規矩來。“找茬窗口”的設立讓百姓有了具體的反映問題的通道,公眾可以建言獻策、政府可以集思廣益,提出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進而形成一種社會治理的良性循環。
“找茬窗口”是一個調研和反思的窗口。地方政府的各項工作、管理和服務,不能“兩眼一抹黑”地做,而應注意對施行效果的考察和反饋。哪些程序可以進一步簡化,哪些證明可以徹底取締,哪些工作尚不能讓群眾滿意……諸如此類的信息都可以通過“找茬窗口”去采集,然后有針對性地作出調整和改變,更優質高效地服務于民,不斷提高公眾的滿意度和認可度。
“找茬窗口”更是一個應推而廣之的窗口。這種推廣不是說各地都要設立一模一樣的窗口,而是要有這種以人民為中心、不怕被“找茬”、能夠包容批評、通過集納民智民聲促進工作進步的理念和意識。同時,要有這種在社會治理方式和手段上積極創新、敢于嘗試的魄力和思維。進而言之,今天的“找茬”是為了明天會更好。如果各地通過類似的通道、窗口、平臺,把越來越多來自基層的聲音傳遞給相關部門,轉變的將不僅僅是工作作風的問題,更有望促進民主、科學決策,以及相關法律法規的修改。
進入新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從這個角度上說,更便利、更高效、更優質、更真誠的政府服務,也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之一。這種需求,地方政府接收到了嗎?準備好了嗎?
透過“找茬窗口”,我們可以看到更開放、包容、有為的政府部門,相關部門也可以看到更積極建言、樂于監督、懂得行使權利的民眾,而窗口的遠方則是社會治理不斷創新和加強的廣袤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