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澎湃新聞報道,12月1日下午,安徽阜陽市公安消防支隊官兵前往界首市執行任務途中,遭一輛牌照為豫JLB979的面包車阻擋。事后,阜陽市公安消防支隊通過官方微博發文稱,無論鳴笛還是喊話,該面包車就是不讓路,車主全程都在打電話,“希望公安交警在線協助處理”。
面對正在執行任務的消防車,甚至在其已鳴笛、喊話的情況下,仍然拒不讓路,這樣的行為無疑非常惡劣,不僅缺乏“路德”,而且明顯涉嫌違法。根據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規定,“警車、消防車、救護車、工程救險車執行緊急任務時……其他車輛和行人應當讓行。”
值得追問的是:主動自覺避讓執行任務的特種車輛,如何能夠成為一種交通秩序常態?
盡管“拒不避讓執行任務特種車輛”的現象在現實中比較普遍,但由于取證難,此類行為并不一定會得到及時充分查處。而且,即便被依法查處,相應的處罰力度、違法成本等,也并不給力——依據相關法規,對此類行為的處罰是“罰款200元、記3分”。相比“拒不避讓”可能造成的社會危害,這種處罰恐怕只能算“毛毛雨”,難以起到“以儆效尤”的作用。
此外,還應看到,現行相關規定、制度的一些不足。比如,相關法律僅規定“其他車輛應當讓行”,但具體應該如何讓行——按照什么樣的規則、程序讓行,則沒有進一步明確和細化。這可能導致現實中,一些車輛并非不想讓,而是不會讓、不懂怎么讓、往哪兒讓。如果相關車輛因為避讓執行任務的特種車輛而發生交通違法問題,像“闖紅燈”“不按交通標志標線行駛”等,是否可以免責?盡管目前的操作中,一些讓行車輛確實獲得了“免責”待遇,但相應的程序手續,往往比較麻煩。如此,難免消解了一些車主讓行的積極性。
因此,要想有效治理“拒不避讓執行任務特種車輛”現象,必須全面施策、多管齊下。一方面,要加大對“拒不避讓”的執法和處罰力度,確保違法必究、罰當其過;另一方面,要細化與避讓相關的配套規定,解決“不會讓”“不敢讓”等后顧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