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網訊 城市化委員會開發(園)區專業委員會專家顧問、中國綜合開發研究院副院長曲建在“一帶一路”國際創新論壇經貿創新分論壇的發言中提出,在建設境外開發園區的過程中建立“123體系”,可以很大程度地提高成功率,更好地實現“走出去”。
他指出,今天中國企業“走出去”是沿著“一帶一路”倡議的路徑,從產業的選擇上來看,從能源開采、礦產業開采向制造業轉移。中國的制造業要更好地走出去,就需要相關企業、政府指導部門和中國智庫聯手制定一個完整的對外投資戰略安排,必須要投資、建設、運營、管理四位一體來進行境外園區的開發,一個都不能少。
如何提高企業在境外開發園區的成功率?據曲建介紹,在“中國模式”中,園區成功的經驗核心是“123體系”。
“1”指制定一部“特區法”。“如果沒有‘特區法’的保證,對外投資的企業要慎之又慎,不要相信雙方簽訂的協議,因為東道國的執政黨經常更迭,變化之后協議往往出現一系列的廢止、調整,法律是唯一能夠保護企業利益的手段。但制定法律涉及到主權問題,需要中國智庫領域專業人士介入,以顧問的方式提出設立‘經濟特區法’的相關建議。”他解釋稱。
“2”指兩個規劃,即必須明確所建經濟特區的“產業規劃”和“空間規劃”。
“3”指三個報告。“第一個是盈利模式的投資可研報告,必須明確盈利模式到底是什么:很多企業之所以吃虧就在于,以為中國土地盈利模式是普天下皆準的方案,想當然地將中國的土地管理模式引入到非洲、亞洲其他地區甚至歐洲;第二個是融資報告,第三個是全生命周期的園區運營報告,經濟特區、產業園區必須立足于全生命周期30年,如果只考慮三五年則一定以失敗而告終。” 曲建說。(信息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