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日,中央環保督察組向新疆、西藏反饋督察情況,標志著自2015年12月在河北開展試點至今,歷經2年時間4批次,中央環保督察已經實現31個省份全覆蓋。
作為黨中央、國務院加強環境保護工作采取的一項重大舉措,中央環保督察以層級高、力度大和“敢于動真碰硬”之勢在地方掀起了“環保風暴”,解決了一批各地群眾反映強烈的環境污染和破壞問題,有力推動了環保責任落實,促進了生態文明建設。統計顯示,4批次約談和問責人員分別達到了18354人和17539人,拘留1404人,罰款超過13.5億元。在進駐各地過程中,除了嚴抓嚴打嚴問責,督察組還發現了一些典型、共性問題,需要引起全社會高度重視。
如“一些地區大氣和水環境問題突出”“水資源過度開發”等問題,集中反映了那些地方仍未擺脫對傳統發展模式的路徑依賴,對自然生態環境“索取多保護少”。當前,我國經濟已處于由高速增長階段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轉換時期,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告別那種過度攫取自然資源、不計生態后果的發展方式,努力向綠色發展轉變,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這一點上,誰轉得快轉得徹底,誰就會早受益。
又如“環境治理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突出反映了那些地方生態環境的治理修復投入力度仍然不夠。污染防治是十九大報告明確的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打贏的三大攻堅戰之一,是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的未來3年的重點任務。能否兌現承諾,不僅直接影響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更關乎黨和政府在人民群眾心目中的公信力。加大對大氣、水和土壤的污染防治,需要強化基礎設施建設,也需要強化責任,健全環保信用評價、嚴懲重罰等方面的制度建設,用制度投入形成長效機制。
還有“一些自然保護區違規審批、違規建設”問題,牽涉的不但有自然生態環境保護意識,還有那些地方黨政干部的責任和法律意識。按理說,嚴格行政審批可以對自然資源保護起到“把關”的作用,然而假如一方主政者違規審批,或者對一些違規建設視而不見,結果便可想而知。這樣的亂作為、不作為同樣要治理。近幾年,從新《環保法》《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實施辦法(試行)》,到前不久出臺的《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規定(試行)》,一系列強化領導干部環保責任的制度已經構建起來,關鍵是真正落實好。
最后,督察還指出了“農村環境問題比較突出”的現象。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決定著億萬農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決定著我國全面小康社會的成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村農業的現代化,不僅有產業興旺、生活富裕、治理有效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同樣還有生態宜居的要求,這既是為了滿足農村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態環境的需要,也是保證城鄉人民群眾共同的米袋子、菜籃子、水缸子的需要。農村生態環境的治理和改善,需要加大資金和投入,彌補過去只重視工業和城市污染的不足,還要解決好那些跨省垃圾傾倒等突出問題,不能讓環保在不發達或欠發達的地區留死角。
環保督察既是為了督企,更是為了督政。反思上述共性問題,各地區各部門既要盯住督察發現反饋的具體問題,少一些心存僥幸,按要求及時跟進整改,還要由點及面,探究在落實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等方面的深層次問題,在抓好發展的同時建設好綠水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