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01-23 09:36:28
來源:光明網-時評頻道 作者:鄧海建
2018年1月18日,平安好醫生聯合《胡潤百富》發布首屆中國好醫生榜,來自全國的近6000位優秀醫生上榜,同時,平安好醫生宣布啟動面向1萬名村醫的“鄉村好醫生幫扶計劃”,以“名醫+村醫”模式,改善城鄉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現狀、推動鄉村醫療服務和人才建設升級。
生老病死,求醫問藥是老百姓的剛需。然而橫亙在“看病難”癥結之上的,是優質醫療資源過度集中、城鄉醫療資源二元割據的客觀現實。
猶記得2016年,一張“醫院內人山人海求醫圖”刷爆朋友圈。一時間,畫面中的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被網友調侃為“全球最大醫院”。有記錄可追溯的是,該院曾經最高的日門診量為21685人次,彼時,在該院堪比春運期間火車站的患者人群里,有患者家屬是這樣說的,“俺媽的心臟有問題,我不想在縣里治療。”
村醫不夠、名醫不足,醫療版圖自然就會形成洼地效應。在一些大城市,“求醫經濟學”甚至成為地方GDP的重要支撐。
當然,這些年的醫療改革進步昭然。2017年5月,國際知名醫學期刊《柳葉刀》發表了醫療質量和可及性全球排名。其研究顯示,自1990年至2015年,我國醫療質量和可及性指數由49.5提升至74.2(全球平均53.7),排名從110位提高到第60位,進步幅度位居全球第三。此外有數據稱,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省域內就診率平均達到93%,縣域內就診率平均達到82.7%。
不過,抽象數字和具象感受之間,或許還存在一些鴻溝。好在,頂層設計與民情民意之間的共識越發清晰,也越發相像:比如早在2016年,中國便頒布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著力推動在醫療衛生領域提供“公平可及”和“系統連續”的健康服務。
可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難。醫療資源分布與教育資源一樣,很容易出現馬太效應。大醫院人滿為患,小診所風雨飄搖;大教授津貼補助不斷,村醫們工資微薄還可能面臨斷糧。于此背景之下,聚合全國最優秀的名醫資源,為老百姓提供終生就醫指南,面向1萬名村醫的“鄉村好醫生幫扶計劃”開了個好頭。其向邊遠貧困鄉村投放1000個智慧診所,發布村醫版APP幫助鄉村醫生實現遠程AI問診和輔診,進行名醫直播教學、遠程培訓和線下結對子的一對一幫扶,雖然未必能做到面面俱到,但終究會扎扎實實地普惠最需要幫助的村醫群體、農民群體,扎扎實實去解決醫療“最后一公里”難題。
更重要的是,人們要能看到由它喚醒的認知層面共識:公共資源在無法照顧到所有基層醫療短板的時候,互聯網醫療企業更應該在此間多有作為、充分發揮自身技術、服務和產品優勢,送熱添暖。
讓名醫成為民醫、讓村醫成為名醫,讓資源更為普惠,讓好醫生在身邊、好醫技在基層,那么,“病有良醫”的美好愿景,就不至于總是霸榜在“兩會”的“操心事”排行之上。類似的鄉村好醫生幫扶計劃,幫扶村醫、關切痛點,對患者和醫療改革來說,自然多多益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