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問題一直被視為人們的心腹之患。遠古“患”的是水多怕洪水泛濫成災。隨著人口增加,耕種面積擴大,第二“患”出現了“患水少”,因為干旱直接威脅農作物的收成和人類溫飽。進入現代社會,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加快,出現了第三“患”污染,為有水不能用而發愁。毫無疑問,“復活”城市之水,首要任務是治污。
海寧地處江南水鄉,但是人均水資源不高。水利部門統計,目前我市常水位水域面積為39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7.49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占有量653.4立方米,遠遠低于全國和全省人均占有量。
從表面的數據上看存在著資源性缺水,但是水的流動性給我們解決了水資源不足的問題。實際上,海寧面臨較為嚴峻的現實是水質性缺水。水質性缺水不是水量不足,也不是供水工程滯后,而是大量排放的廢污水造成淡水資源受污染而短缺的現象,也是當前我國沿海地區普遍存在的問題。
從近年的監測數據看,海寧市水環境質量基本保持了穩定,并逐步有所改善。全市監測的10條河流12個斷面水質,在2008年均為劣五類的情況,2009年出現了五類水質,在2010年3月的監測中出現了1個四類水質和4個五類水質的斷面。但是情況仍不容樂觀。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保源、護流,城市之水豈有不“活”之理?在繁忙的日子里,我們應當停下腳步,去思考如何珍惜、保護我們的“生命之水”。不去污染水環境,其實也是一種節水的方式。在當前形勢下,治水、護水、節水任重道遠。我們應當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保護水環境,節約用水,珍惜和保護好水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