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日由中國支付清算協會金融科技專業委員會和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聯合召開的2018金融區塊鏈技術與應用峰會上,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副所長狄剛指出,金融行業區塊鏈發展目前有四大挑戰,一個是性能本身的瓶頸,第二是隱私保護和安全治理,第三是互聯互通,第四是業務連續性管理。
狄剛表示,從區塊鏈本身來看,它是一個技術,技術本身是中立的。從技術本身而言,它是被需求所決定的,是先有需求后有技術,需求決定你選用什么樣的技術,這個先決條件不能忘記。其次,各種技術和應用場景并沒有一個綁定關系。雖然區塊鏈產生于比特幣,但并不是說區塊鏈只能做比特幣或者類似的數字貨幣。數字貨幣也可以跟區塊鏈沒有關系,兩者沒有必然的綁定關系,更不能混為一談。
在隱私保護上,他指出,金融對隱私保護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安全是我們很大的一個挑戰。他舉例說,公有鏈在隱私保護方面是做得比較差的,它雖然能夠把你的實名隱藏起來,但是地址、交易是公開的。金融行業,你的每一筆交易、價格、交易對手,無關的人不能看到你實際的交易情況。
在跨鏈互操作,互聯互通的問題上,他指出,金融業務相互交織、聯動和協同,跨機構、跨市場的創新與監管需要大家有良好的互通性。“現在新的信息孤島產生,各個區塊鏈項目都是獨立封閉體系,大家無法互聯互通,通用性大打折扣”。他指出。
區塊鏈業務連續性的問題上他表示,雖然區塊鏈節點是高度冗余的特性,而且是不同的節點有相同的副本,也帶來傳統的運維方式的巨大挑戰,要在管理上和技術上兩個方面都要做相應的處理措施。
展望未來,狄剛指出,區塊鏈技術應用于實體經濟服務才是其本源。他指出,我們要辨識一下什么是去中心,現在說去中心比較多,但是絕大多數說去中心都是技術上的去中心,并不等同于管理上的無中心。
“過去三年區塊鏈技術帶來了社會廣泛的關注,但是大量泡沫帶來‘非理性繁榮‘,現在逐步去偽存真,”他指出,區塊鏈技術有其正作用與副作用,需要結合其優勢、回避短板,組合各種優勢技術圍繞需求來實現綜合效果最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