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201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去年全國的城鎮率指標繼續增長:2018年末全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9.58%,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為43.37%,分別比上一年提升了1.06、1.02個百分點。
同時,2018年的上述兩項數據已經非常接近《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中提出的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0%左右,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5%左右的目標。
這表明,我國已從高速城鎮化初期向中后期轉變。而在部分新型城鎮化目標或在2019年提前完成的背景下,如何將人口從大城市向中小城市分流,將值得關注。
深圳大學管理學院院長劉軍指出,目前中小城市的戶籍是放開的,但人口流入的效果并不非常明顯,其中的一個原因是,這些地方收入不高,而要改變這些情況,在推動城鎮化發展的同時,也需要加快產業化的發展。
部分新型城鎮化目標有望提前完成
盡管2020年末全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60%的目標,可以說在2018年基本完成,同時2020年末全國城鎮戶籍人口城鎮化率45%的目標,在2018年末已經完成了43.37%,但要注意的是,目前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和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的差距仍很大。
比如在《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中,上述2個城鎮化率的目標是縮小到15個百分點,實際上在2018年末這兩個城鎮化率的差距在16.21個百分點,這與2015年的狀況差別不大。
對此,中國社科院農業發展所研究員李國祥指出,現在國家城鎮化進程是在有序地推進, 這意味著“不盲目追求快速、高速”。
進一步講,李國祥認為,現在整體城鎮化速度略有放慢,一個是基數變大,新進城的人占比會減少。而此后城鎮化發展,還是要穩中求進,不要急躁,在穩的基礎上求進,“把城鎮化放在質量上,而不是數字上。”
21世紀經濟報道了解到,2015年末全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比上一年提升了1.33個百分點,2016年、2017、2018年分別比上一年提升了1.25、1.17、1.06個百分點,整體呈現逐年放緩態勢。
同時2016-2018年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分別比上一年提升了1.3、1.15、1.02個百分點,也是呈現放緩的態勢。
首都經貿大學特大城市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蔣三庚指出,現在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將提前完成“十三五”目標,這說明城鎮化方面做的許多工作取得了成效,“城市在發展過程中要尊重城鎮化規律,在農民轉化為城市人口的工作中,要讓農村人口享受城市帶來的福利和城市戶口帶來的好處,促進農民進城變為城市戶籍居民,這樣農民才會愿意進城”。
農民進城速度放緩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18年統計公報》顯示,2018年末全國農民工總量為28836萬人,比上年增長0.6%。其中,外出農民工17266萬人,增長0.5%;本地農民工11570萬人,增長0.9%。
此前的2011-2016年,外出農民工增速呈逐年回落趨勢,增速分別為3.4%、3%、1.7%、1.3%、0.4%和0.3%。外出農民工占農民工總量的比重也由2011年的62.8%逐漸下降到2016年的60.1%。
2017年末全國外出農民工17185萬人,增長1.5%,相比2016年增速開始回升,但是到了2018年末外出農民工增速再次下降到了0.5%。
對此,李國祥指出,很多農民工在城市定居,買了房子,但是戶籍不遷移到城市,是因為農村有宅基地和承包地,如果戶籍遷走,農民擔心農村的承包地和宅基地要被收回。所以促進農民進城還是要有配套政策。
“既不強制農民進城,也不給他進城設置障礙,要實實在在為農民工進城獲得戶籍和享受城市服務創造好條件,讓農民自己選擇。”他說。
同時,目前在城鎮化方面的一些新趨勢亦值得重視。如截至2018年末,一些大城市人口增長幅度較大:杭州常住人口比上1年增長了33.8萬,寧波增長19.7萬,合肥增12.2萬,成都增長了29萬。
但是很多中等規模的城市人口增長卻相對緩慢。比如2018年末江蘇南通和連云港常住人口增長不到1萬,浙江舟山市增長了0.5萬。
蔣三庚指出,目前大學生擇業主要轉向經濟發達地區發展,特大城市的就業機會、福利資源、醫療、教育和基礎設施建設都非常好,人口吸引力高。而小城市在就業等機會上比較少,因此盡管小城市戶籍開放,但吸引力也很低。“盡管現在強調都市圈和城市群,很多城市距離核心城市較遠,偏遠的城鎮就會比較困難”,他指出,“未來要不斷改善和完善戶籍制度,使人才充分流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