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慶代表團媒體開放日上,全國人大代表、南岸區委書記、城市化委員會委員鄭向東談到,作為長江上游地區,應該像重慶市委、市政府要求的那樣,強化“上游意識”、擔起“上游責任”、體現“上游水平”,堅持生態優先基礎上的高質量發展。
一是用尊重自然的態度,踐行生態優先。人與自然是不可分割的生命共同體。南岸地處大都市區,生態環境更敏感、更脆弱、更寶貴,也更容易被感知,所以更要主動擔起責任,提高要求。“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我們堅持謀定后動,寧愿不開發也不亂開發,寧愿晚開發也不急開發,給未來發展戰略留白,廣陽島就是這種理念的生動體現。在規劃定位尚未明確之前,我們在島上嚴管控、零開發,在周邊做鋪墊、打基礎,全面摸清山體、水系、物種、人文等本底資源。”這位代表展望未來的廣陽島,將是一幅現實立體的“富春山居圖”。
二是用系統治理的思維,守護“綠水青山”。在重慶率先探索建立“山長制”,形成“區鎮村組”四級山長格局,實施精細化管護治理。現在,生態治理的紅利逐步釋放,全區主要生態指標持續向好。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創歷史新高,沉睡的城市共同記憶活了起來,群眾普遍感覺環境變得山清水秀、城市變得文明有序。
三是用綠色發展的理念,創造“金山銀山”。面對轉型升級帶來的壓力,我們不焦慮、不搖擺、不松勁,構建“大生態、大數據、大健康”現代產業體系,走深走實“兩化路”。旅游收入增長38.2%,環保產業規模超過200億元,中國智谷(重慶)科技園上升為全市戰略,產業規模超過800億元。重慶市大健康集聚示范區產業規模超過300億元。
四是用群眾認同的辦法,建設共同家園。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在實踐中,我們堅持走群眾路線,按照全面動員、全民參與、全域覆蓋原則,在全區積極開展以黨的群眾工作為支撐、以生態文明為方向、以和諧共生為特質的“共同家園”生態文明創新實踐,以“公”為基礎,用“共”的機制,產生“和”的力量,營造“家”的感覺。抓住學生這一重點群體,潛移默化、移風易俗,真正把生態文明理念做到家、做到人,讓生態文明的國家戰略成為基層政府和廣大民眾的共識與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