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法學學科體系建設對于法治人才培養至關重要。我們在法學學科體系建設上要有底氣、有自信。要以我為主、兼收并蓄、突出特色,深入研究和解決好為誰教、教什么、教給誰、怎樣教的問題,努力以中國智慧、中國實踐為世界法治文明作出貢獻。
作為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院長,王軼在推進人大法學學科體系建設中不僅有底氣、有自信,還針對法學研究和教學提出了“發出中國聲音,提出中國方案,探索中國模式”的學科建設目標。
2018年10月26日,河南省法學會在鄭州組織召開河南省法學學科建設座談會,座談會上,作為特邀嘉賓王軼介紹了人大法學院學科建設理念和辦學經驗,其提出的建設世界一流法學學科設想受到與會者的一致稱贊。借此機會,記者專訪了王軼院長。
在王軼看來,建設世界一流學科,必須要有世界一流的人才培養機制、世界一流的師資和教輔團隊、產出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產生世界一流的學術影響力、培養出世界一流的畢業生。
也正是基于此,人大法學學科建設規劃提出了近期、中期和遠期目標,分別設定為:到2020年,要能夠吸引世界頂尖高校的優秀畢業生到法學院任教;要具備世界一流的回應中國問題的能力、世界一流的回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對法治挑戰的能力;要培養出競爭世界一流實務工作崗位的畢業生。到2035年,要能夠匯聚世界一流人才;要具備設定世界性問題的能力;要培養出具有世界一流教職競爭力的畢業生。到2050年,法學院建院100周年時,要能夠匯聚世界頂尖人才;要具備引領世界性問題研究的能力,要培養出具有世界頂尖教職競爭力的畢業生。
王軼說,為了向“世界一流”的目標奮進,人大法學院從人才培養機制、師資隊伍建設、提升法學學科的國際影響力等方面實施了一系列的舉措。積極推進“一體多維,二元融合,新型社會主義法治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根據學科發展需要,合理考慮學緣結構、職稱結構,針對不同年齡階段、不同學科背景的師資,分類開展領軍人才、骨干人才、后備人才梯隊建設;完善評價體系,優化崗位設置和退出機制,建設一支年齡結構、職稱結構、學緣結構更為合理,能夠立足中國實際、滿足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能夠回應現代科技法律前沿問題、引領法學發展,能夠活躍在國際學術前沿、擁有國際話語權的高層次學術共同體。
同時,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依托已有的國際合作資源,重點布局國際合作伙伴戰略,著重加強與世界頂尖高校的實質性合作以及與聯合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等重要國際機構的密切聯系,進一步拓展中外合作交流的渠道與內涵,建立多層次、多渠道的國際合作與交流平臺。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在目前主辦的中美、中歐、中澳、中非法學院院長論壇、世界百所著名大學法學院院長論壇等基礎上進一步打造國際交流品牌項目,提升國際話語權;積極推進人才培養和師資隊伍國際性提升戰略,構建高水平對話機制和知識創新與研究合作機制,構建基于開放式科研創新系統的國際合作機制,共同組建項目組合作開展知識創新與研究,創新國際合作科研的平臺與渠道;將合作口徑從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拓展到國際規則制定、公共服務等領域,同時將合作領域從傳統法學擴展到新興學科和跨學科領域,逐步提高中國法學的國際影響力。
王軼表示,人大法學院的學科建設目標,就是要建設面向未來的世界一流法學學科。
“為了回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對法學和法治帶來的挑戰和機遇,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于2017年9月8日成立了未來法治研究院。未來法治研究院致力于成為促進法學學科與人工智能、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科技及司法實踐深度融合的重要載體,成為具有創新實力、在國際上擁有話語權,能夠搶占國際學術制高點的重要戰略創新力量,并力爭具備在這些新興學科領域與世界頂尖法學院平等對話和良性競爭的能力?!蓖踺W說。
在王軼眼中,未來法治研究院的發展定位是全方位的:學術研究方面,將深入持續探討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所涉及的法學理論和法學問題分析框架及研究方法;人才培養方面,將全面探索掌握新技術、適應新需求的復合型法律人才的培養路徑;司法實踐方面,將針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對法治提出的挑戰給予法律規范和司法實踐層面的回應,深入推進智慧法院、智慧檢察院、智慧司法行政、智慧法律服務的廣泛應用。
作為未來法治研究院首任院長,王軼對未來法治研究院的建設與發展充滿信心:“對于法學學科整合學科優質資源、建設跨專業跨學科的學術創新團隊、形成以問題為導向的多層次多元化的學科發展機制、提升學科競爭實力、引領法學學術發展、擴大人大法學學科在國際法學界的影響力,將具有整體性的導向作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