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14日,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副主任張慶風、秘書長蔡義鴻、委員于貴紅等一行五人赴山東德州就城市化發展建設情況進行考察調研。中共山東省德州市委副書記史好泉、德州市副市長翟長生等到黨政領導熱情接待了張慶風一行,德州市政協副主席、德州開發區原主任許傳忠陪同考察。
13日下午,調研組一行考察調研了德州市的城市建設和發展情況。深入“簸箕劉”村、長河公園、減河濕地、皇明集團的中國太陽城和通裕集團的利用木糖渣、糠醛渣生物質直燃發電等。
14日上午,調研組一行赴德州市齊河縣實地參觀晏城鎮南北社區、華店鄉華中社區和劉橋鄉洪橋社區的新農村建設的開展情況,調研組了解到齊河縣按照德州市委、市政府合村建成區的要求,以并居型社區建設為重點,深入發動,扎實推進,取得了顯著成效。全縣1014個行政村合并為173個農村社區,社區平均人口3000人以上。目前,已有162個農村社區全面啟動。其中,整村遷建型社區達到86個,涉及村莊485個,受益群眾8.2萬人。完成投資35億元,建筑面積408萬平方米。
14日下午,調研組一行奔赴禹城市進行了調研,先后到南北、九一等新農村社區,認真考察、參觀了這里的新農村建設開展情況,并到龍力公司五萬噸纖維已醇生產線和寶齡寶等大型生產企業進行了考察調研。
在兩天的考察調研工作中,調研組了解到,德州市原有行政村8319個,村均人口526人,500人以下的村占57%。村莊多,村莊小,直接制約了農業農村的發展:村級組織運轉成本高,負擔重;村小,人才少,很難選出帶領群眾致富的能人;村多,居住分散,基礎設施建設成本高、效果差;空心村嚴重,土地浪費嚴重。通過在全市開展村莊合并工作,全市由原來的8319個行政村合并為3123個行政社區(村),社區(村)平均人口由原來的526人增加到1400多人,村莊合并減少率達到63%。目前,全市合并后的3123個行政社區(村)規劃為1579個并建社區,其中781個已開工建設,涉及村民15萬戶,已建成樓戶888萬平方米,完成搬遷安置2.8萬戶。
調研組一致認為,德州市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大膽實踐,勇于創新,提出了以農村社區建設為突破口,實施 “三步走、六轉變”的統籌城鄉發展戰略,探索出了一條適合本地實際的、較為科學和優化的城鄉一體化發展道路。一是提高了農民生活質量。農民居住樓房化、生活城鎮化、居住環境越來越好,生活條件大為改善。二是促進了生產方式轉變。通過租賃、入股等方式,將土地向農業公司和種養大戶集中,推進了土地規模經營和農業產業化。三是拉動了農村經濟發展。農村社區建設就像一個杠桿,撬動了內需,拉動了建筑建材、交通運輸、餐飲服務等20多個相關產業的銷售增長。四是促進了農村社會的和諧,轉變了城鄉二元社會管理制度。在全市范圍內取消了農業、非農業戶口性質、實行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制度為主要內容的戶籍管理制度,逐步全面放開市域內戶口遷移政策,鼓勵農民離土離鄉,以合法固定住所為基本落戶條件,加快了城市化的發展進程。
據了解,德州市先后獲得了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水環境治理中國人居環境獎,被授予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