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蘭州近三十多年來城市化推進的歷程,許多民眾和政府官員都清晰地認識到,舊城改造應該是一個漸進的、必經的過程,在已經經歷了三十多年的歷程后,還需要持續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
因為,在今天城市化推進中的舊城改造,已經跳出了過去城市中舊城改造的既有邊界,今天的改造,不是過去對城市老面貌的修修補補,而是對城市功能的重塑,是公共決策者站在一個城市的長遠發展角度,在服務于整體利益訴求基礎下,實現各種利益的再分配,期間的調整和博弈,必然帶來陣痛。這個陣痛,讓城市和歷經城市舊城改造的每一個人,都感同身受。
經歷城市化陣痛心路歷程的,不僅有當年為南關城市改造作出貢獻并搬遷至雁灘的市民,還有經歷城市化擴張中,由農民變為市民的人們。當然,這一切,在今天的人們看來,都已享受到了城市化帶來的優越生活。
城市改造是必經的過程
2011年6月6日,端午節,蘭州一片天朗氣清,惠風和暢。家住北面灘68歲的張女士,拉著6歲孫子的手,在村內的中心花園散步,當一只蝴蝶從祖孫二人眼前翩翩飛過,小孫子高興得手舞足蹈,央求著奶奶為他捕捉,田園風光中,享受天倫之樂。
北面灘村,現又叫北面灘社區,位于黃河南岸的北面灘地上,西面、北面分別與鴻運潤園、萊茵小鎮比鄰,東面是綠樹成蔭的甘肅聯合大學,南面是連接東崗高速與雁鹽黃河大橋的雁北路,交通便利,氣候宜人,是一塊風水寶地。
而10年前,這里卻是原北面灘和宋家灘村民的一片農田和菜地。
看著這里已經成為城市的一部分,正在北面灘村中心花園享受天倫之樂的張女士感慨萬千,“以前,包括新港城到聯合大學這一帶,都是菜地,自從2000年以后,這里都變成了城市!如今,我們也都在不知不覺中成為市民了!發展真是快啊!”
但在近十年發展中,作為見證蘭州城市化進程的北面灘新村,也經歷了許多的陣痛。采訪中,一些市民感慨,出租房屋成為村內現在最主要的經濟來源,為進一步發展致富,許多人還是靠打工、做小生意,經濟來源不是很多。
據了解,北面灘村2002年前后被征地,村民拿到征地款后,按照規劃,統一建設成整齊劃一的三層——四層不等的樓房,隨之,原來農家田園的生活和生產方式發生了改變,但是人的“城市化”并沒有完全跟上,有些人開始發愁未來的生活。
“新村剛建成的前兩年,許多人的確感到迷茫,眼下,是有房有錢,但長遠下去怎么辦?如果找不到新的營生,坐吃山空終有一天要到來。有些人,一時找不到新的工作,閑下來就是打牌喝酒。后來,沒有想到,隨著城市的發展,周邊設施越來越好,加上村委會對村內環境的美化整治,出租房屋成為新村的經濟支柱,現在除了打工外,許多人還跑起了運輸、開起了超市,日子越過越好。”一位劉姓村民介紹,“現在村里把尚未開發的土地,承包出去,每家按人數入股,也成為一部分收入,總體來講,過去與土地打交道的耕作者,現在變成了有財產收入的房東、股東。”
而放眼整個雁灘,幾乎成了蘭州城市化進程中的典型案例。
及至上世紀80年代,彼時的雁灘依然是菜地連片、果林茂盛、流水淙淙、平沙落雁,一片田園牧歌、恬淡閑適的農家風情。而隨著城市化的推進,雁灘已經幾易容顏,并一躍從昔日的城郊田園成為今日繁華都市的所在,人們的心態也由過去的農民,轉變為真正意義上的市民,并分享著現代都市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