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數字電視書畫頻道對外合作部部長
我是做媒體出身的,我們剛剛做了一個文創板塊。在做文創過程中,政府也積極推動,思考自己的文創應該怎么做,但往往除了把博物館的東西挖出來,做復制品,再做一些設計之外,就不知道該怎么做了。比如各個古鎮、各個主題的園區,做文創過程中最大的核心問題,就是沒有找到自己城市的靈魂,覺得別的地方有個什么樣的樓房,自己也得蓋一個,最好把天安門也搬到他們那里去,這樣就可以跟北京一樣了——完全是模仿,不知道屬于自己的東西才是唯一的。
做文創板塊過程中,首先要把自己本土的文化IP挖掘出來,因為那是在地文化的靈魂,也是整個城市和別人不一樣的、具有吸附力的載體。就像平時我們一說到胡辣湯,最正宗的肯定是河南,到底是河南哪一家?這還不知道,肯定要去找,不同地方的好東西都集合在平臺上,包括城市規劃、建設、未來發展等。就文化行業來說,政府部門的人一定要真正有文化,尤其是審美、美學的判斷,而不是說讓某些領導干部拍腦袋弄出極其丑陋的建筑。新中國成立以后,沒有進行過普遍性的、系統性的視覺審美教育,這是其一;其二在文化的審美方面,許多東西被閹割掉了。現在,人們開始慢慢往靈魂、往心靈中尋找自己獨特的IP,包括從方言里面去尋找那種溫暖和吸附力。我做文創以后,經常跟我們的團隊一起思考,也遇到了很多人,他們都不知道該怎么做。未來的城市規劃、發展,包括政府,應該把自己城市的特色挖掘出來,一城一品。我們小時候到一個地方去是因為一個人、一個景點、一個吃的、一個故事,我們就去了。
比如麗江,留住了很多旅行者的腳步,到那個地方就不想走了。包括很多外國人,感覺在那里找到了一種生活方式,能夠觸動心靈。包括色彩,包括整個城市的環境、食物,包括整體的生存業態,留住了人們。我身邊有好幾個朋友把城市里的房子賣了到麗江開客棧,在那里過著比較愜意的生活。當然也有一些不太成功的,他們到那兒發現沒有辦法深耕下去,只能做小店主。
還是希望更多政府部門的領導,包括做政策研究的人,要盡可能地多做一些城市美學、視覺美學,包括文化、本土方面的研究。在這方面多聽一些行業人士,包括文化行業、藝術行業人士的建議,多跟他們做一些溝通,要不然城市可能會一點溫度、一點個性都沒有,還像幾十年以前,所有人都穿著藍和黑色調一樣。現在包括很多公務員,連夾克衫的樣子都是一樣的。有的領導干部穿著稍微時尚一點,比如西裝后面開簾,馬上就會覺得不能在這樣的環境穿成這樣。我們政府部門中的工作人員,如果敢于從自身服裝、色彩、造型等方面,敢于樹立自己有活力,有時代感的形象,也許就能真正讓人看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