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承接產業轉移,是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途徑。近年來,中部地區承接國外產業轉移的速度加快,利用外資規模不斷擴大,同時也正在成為承接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產業梯度轉移的熱土。但是,中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面臨體制機制障礙、產業綜合配套能力不足、投資環境有待改善、區域間產業同構化現象明顯、工業園區配套設施建設滯后、承接產業轉移的市場機制不健全等問題。因此,中部地區應該著力解決這些問題,以更好的承接產業轉移,促進經濟發展。
準確把握承接點和著力點
中部地區要立足現有資源條件和產業基礎,立足中部地區現有區域產業布局和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及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找準產業承接的承接點和著力點,充分發揮中部地區各省的綜合成本優勢,探索適合區域特點的新型工業化模式。目前,中部各地承接產業主要包括高新技術產業、現代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現代農業、特色資源開發與加工等,以物流、金融、汽車、農業、旅游、節能環保、高新技術、光電子等行業為重點。同時,中部地區應緊緊抓住全球資本重組、沿海產業梯度轉移等機遇,發揮中部地區自身優勢,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實現中部地區經濟社會快速、協調、全面發展。
首先,中部地區各級政府要加快職能轉變,增強服務意識,全力推進中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工作。充分發揮政府在承接產業轉移中的推動和引導作用,適應市場一體化的要求,努力形成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的寬松政策環境和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積極營造承接產業轉移的法制環境、人文環境、政策環境、政務環境和人居環境,形成承接產業轉移的整體合力。
其次,要完善承接載體建設,為承接產業轉移提供一個良好的平臺。一是要加快現代化基礎設施建設。加大中部地區交通通道和綜合交通樞紐建設力度,實現與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環渤海經濟區重要交通樞紐的相互銜接,形成有利于產業轉移的快速通道和高效、安全、便捷的綜合交通網絡體系。二是要大力發展現代物流,為引進企業提供完善的專業配套服務,降低企業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三是要推進人力資源建設,著力培養承接產業所需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通過創新引才模式,著力形成廣納群賢、充滿活力的吸引人才和使用人才的良好氛圍。四是要加快優化政務環境。中部地區應根據對外開放新形勢的要求,努力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和法律環境,提高政策法規的透明度,營造招商引資的良好氛圍。
加快城市群和工業園區建設
目前,我國產業轉移的模式是水平分工模式。要提高產業轉移的成效,就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積極制定產業轉移規劃,合理進行產業分工與協作,科學編制中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規劃和實施方案,達到提升企業競爭力和區域產業結構優化的目標。中部地區各省應立足自身資源稟賦、區位特點、產業基礎、市場結構、優勢產業發展態勢以及自然資源和環境保護方面的實際情況,科學、合理地編制省級承接產業轉移發展規劃和實施方案,努力從區位、資源、產業等方面實現與東部地區產業的對接。
城市群和工業園區是承接產業轉移的重要載體。要積極探索承接產業轉移科學途徑,加快實施城市群和產業集群戰略,充分發揮城市群承接產業轉移的示范作用,發揮城市的聚集效應和產業的規模經濟效應,加快中部地區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全國形成產業聯動發展格局。要積極推進工業園區建設,充分發揮工業園區承接產業轉移、加速產業集聚、培育產業集群的載體作用,提高園區對產業轉移項目的吸納和承載能力。
健全承接產業轉移政策體系
中部地區要加快政策創新步伐,制定財政扶持、金融促進、要素支持等政策,促進承接產業轉移取得大的成效。
積極搭建融資服務平臺。鼓勵金融機構為中部地區轉移企業提供開戶、結算、融資、財務管理等金融服務,引導金融機構根據企業需求開展業務創新,及時滿足企業多元化的金融服務需求。鼓勵培育轉移企業直接融資,積極參與資本市場,拓寬企業資金供給渠道。要積極構建良好金融生態環境。全面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為金融支持承接產業轉移提供良好的信用環境。
實施稅收優惠政策。對中部地區優勢產業轉移項目的各類規費、手續費等,在符合國家現行政策規定的前提下,按照能免則免、能減則減、就低不就高的原則實行減免。對于經認定為國家級自主創新產品和具有產業化前景的在孵高新技術產品,對于轉移企業購置并實際使用的環境保護、節能節水、安全生產專用設備,轉移企業投資于中部地區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等,可按規定享受稅收優惠政策。要積極建立合理稅收分享機制。
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中部地區圍繞承接產業轉移的重點和方向,應加快推進重點產業自主創新,加強創新服務平臺建設,加快創新示范區建設,實現產業承接高端化和產業體系現代化。要積極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建立技術研發機構和創辦海外研發機構,鼓勵有條件的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建設開放共享的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和產業共性技術研發試驗平臺,建立和完善技術轉移轉化的公共服務平臺和中介服務機構,著力增強企業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