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08-21 10:50:18
來源:東方網 作者:楊朝清
近日,浙江寧波市鄞州區面向全體市民再推出1萬塊“共享稻田”,認領截止時間為9月30日。這次“共享稻田”每塊100平方米,每年給認領的市民提供50公斤大米,認籌價格1000元。這個運用眾包、眾籌、共享等新經濟理念的“共享稻田”幫扶項目,是鄞州發動社會力量參與精準扶貧的一次創新嘗試。(8月20日《寧波日報》)
一端連著浙江寧波市的市民,一端連著吉林和龍市的農民,神奇的互聯網,讓兩個相隔數千公里的地方,真正實現了“天涯若比鄰”。“共享稻田”讓農戶直接面向消費者,減少了許多中間環節的利益蠶食,切實讓農民的“米袋子”變成了“錢袋子”,讓農民勞動的價值得到更充分的彰顯。
擺脫貧困的帽子,說到底還得依靠市場的力量。“共享稻田”不是單向度的“授人以魚”,而是讓傳統農業嵌入互聯網,實現了市場需求與供給的有機銜接和良性互動。對于農民而言,“共享稻田”既解決了銷售難題,又讓大米賣出了一個好價格;對于市民而言,“共享稻田”不僅搭建了一個參與慈善公益的平臺,也讓他們得到了有品質的大米作為饋贈。
伴隨著市場化、商品化進程,當今的農民越來越多地進入或者被卷入到一個開放的、流動的、分工的社會化體系之中,與傳統的封閉的小農經濟形態漸行漸遠。傳統種植業如果在改革創新中停滯不前,難免會遭遇市場的“滑鐵盧”;即使是優質大米,和龍農戶也曾經遭遇了賣不出去、賣不出好價格的困境。“共享稻田”實現了“互聯網+農業”,主動擁抱了市場,得到了寧波市民的熱烈回應。
伴隨著物質生活的漸次豐盈,消費文化逐漸從“將就吃”轉變為“講究吃”;為了吃得更有品質,不少消費者寧可多花一些錢。“共享稻田”不僅讓市民得到了參與慈善公益的滿足感和認同感,還能夠在稻米生產的過程中得到一對一的“私人訂制”,既確保了大米的品質,也讓市民在參與的過程中滿足自己的精神訴求和情感需要,可謂一舉多得。
“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詩意化的語言,描繪出令人向往的田園生活。那些對土地和農村充滿敬畏和感情、堅守在鄉土大地上的農民們,應該從土地上得到更多的回報與激勵。讓傳統種植業擁抱“互聯網+”的時代潮流,減少中間環節,消費者和農民都會從中受益。
那些在遙遠的地方辛苦勞作的農民,并非與我們沒有任何關系的陌生人;“共享稻田”建構了一個利益共同體和情感共同體,實現了多方的互利共贏。與“輸血式扶貧”相比,“共享稻田”依靠的還是農民的窮而有志和自力更生;“共享稻田”不僅會讓農民的物質條件得以改善,也會提振他們的信心和精神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