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子
在全省上下齊心協力建設中原經濟區的關鍵時刻,面對各地蓬勃發展的態勢,延津縣抓住機遇,積極實施城鎮發展帶動戰略,堅持以城鎮建設帶動經濟發展、以經濟發展促進城鎮建設的理念,不斷加快基礎設施和城中村改造步伐,城市功能日趨完善,城市品位不斷提升,人民生活不斷改善。一個和諧、富裕、美麗的新延津正在綻放光彩。
什么樣的城市發展道路才算科學?如何在城市發展中實現城鎮化、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聯動、和諧發展?
延津縣面對這些問題選擇了適合自己的發展模式。
延津縣在加快城鎮化進程中,按照延津縣城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產業集聚區規劃“三規合一”的要求,將城鎮化、工業化結合起來,以產業集聚區、城鎮、新型農村社區為支點,實現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共享,推進產城一體、產城互動,走出了一條新型城鎮化發展道路。
借助舊城改造和城中村改造熱潮,延津縣使居民有序向社區聚集、企業有序產業集聚區聚集,從而在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群眾利益不受損的基礎上,聚人聚財聚物,呈現出“三化”聯動、和諧發展的良好態勢。
因地制宜:
城鎮建設煥發新貌
延津縣地處黃河故道,歷史上曾飽受風沙災害之苦。近年來,延津縣經濟社會得到快速發展,曾兩次躋身河南省縣域經濟發展“十快縣”。“十一五”期間,延津縣地方生產總值、工業增加值、財政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和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等主要經濟指標實現了翻番,甚至翻兩番。延津縣城鄉經過近幾年的發展,面貌形態發生很大變化。
縣城區建設方面,相繼實施了溫州商業街、人民公園、文體中心、小潭僧固排、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場等重點項目。
開工建設了金隆花園、錦繡花園、新城花園等10個房地產項目。
打通了棉東路、文化路、健康路、勝利路,修建了平安大道、崇文街、科技路。
完成了永安大道整體改造、6條主干道路面整修和所有背街小巷改造。
形成了以一環路和“四橫五縱”骨干道路為主體的路網結構。
以人民公園、人民廣場等5個游園和文體中心為主體的休閑健身場所。
以城中商業區、城南教育區、城西工業區和城北新區為主體的城市布局。
供水、排水、垃圾處理、污水處理等功能不斷完善,居住環境明顯改善。
新農村建設方面,以“一環三鄉”為重點,強力推進29個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累計建房1600戶、建筑面積39.5萬平方米。拆除舊宅基800畝、復墾460畝。
但與經濟快速發展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城鎮化水平還不高;與群眾生活富裕、收入增加相對應的是,生活環境并沒有太大的改善,群眾還沒有享受到更多的公共服務。
在城區,一些群眾由于分散居住,無法享受集中供熱、供暖、供氣帶來的便利;一些舊城區房屋陳舊、居住擁擠,綠化、亮化、硬化水平非常低。在鄉鎮,一些鄉政府駐地規劃不完善、設施不到位、管理不規范,垃圾亂堆、秩序混亂,群眾對臟、亂、差的現狀十分不滿。在農村,群眾隨意自建的自然村落里,不僅環境差,條件落后,就連集中供水、垃圾處理等基本設施都跟不上,可以說群眾對改善居住環境的愿望非常強烈。
延津縣城區彎路多、岔道多、斷頭路多,停車場少、公廁少、水系少、綠化面積小,學校、幼兒園、社區衛生室布點、規模、數量還跟不上城市發展的需要,學校班額大、入園難等問題較為突出。城市建設滯后,已成延津縣發展的“短板”。
對一些舊城區進行改造,使之與現代城市發展相適應,成為當務之急。同時,加快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讓廣大農村居民真正享受到現代文明的成果,享受到城市居民的生活環境和生活質量,也成為推進城鎮化的重中之重。
6月2日,記者赴延津縣城采訪時看到,在延津縣老城區最繁華的南關商業街,拆舊建新工作正在熱火朝天地進行著。從現場不難看出昔日延津縣的影子:道路狹窄而擁擠不堪,居民住房多為磚混結構的平房,樓間距小,采光、通風條件差。更重要的是,一旦遇到火災,組織群眾疏散都很困難。
縣委書記常冀剴說:“舊城改造的目的不是為了拆遷,而是為了讓廣大人民群眾能從破舊的、環境雜亂的、不抗震的房子里搬出來,住上美觀舒適、結實安全、環境優美、配套齊全的好房子。推進舊城改造和拆遷,我們始終堅持‘群眾得實惠、政府零收益、城市出形象’的原則,要讓群眾越拆越富,日子越過越火,幸福指數越來越高。”
2011年,延津縣委、縣政府將城市建設列為“一號工程”,謀劃了“大整治、大綠化、大建設”項目49個,明確了26名縣級領導具體分包城區拆遷改造任務,啟動了西出市口、化工廠周邊、民安路、十字大街周邊四處“大整治”任務,共完成拆遷面積7萬平方米,舊城改造和城鄉建設熱潮由此掀起。
凝心聚力:
破解難題加快發展
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是一個龐大的課題。
經過多年的累積,舊城拆遷和城中村問題成為不少城市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矛盾焦點。改造的最大難題在于經濟賠償,即滿足原居民的利益訴求。延津縣也同樣如此。雖說延津縣城鎮化建設取得了一定成績,但要想進一步提升,還面臨著很多難題,還有很多工作要去做,還有很多難題需要去破解。對于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延津縣委、縣政府的領導們有著清醒的認識。
2011年3月31日,延津縣委、縣政府召開延津縣城鄉建設三年大提升行動計劃暨“大整治、大綠化、大建設”動員會,拉開了延津縣城鎮化建設的序幕。
通知下達后,個別征收戶不滿意政府的賠償標準,認為損害了自己的經濟利益,百般阻撓房屋拆遷工作的進行,在網絡上發言論攻擊縣委、縣政府領導人,謾罵圍攻拆建工作人員,并糾集不明真相的群眾阻撓公安干警執行公務,社會影響極其惡劣,使拆遷工作擱淺一個多月,大大延緩影響了延津縣城鎮化進程。
縣長祁文華告訴記者:“面對拆遷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和阻礙,我們決不能氣餒,決不能有絲毫的動搖和猶豫。只要我們認準的事情、作出的決策是符合群眾利益的,是順應發展趨勢的,就要堅定不移地真抓實干,毫不松懈地全力推進。但是,在工作中我們始終堅持民生為重,在政策允許的范圍內,制訂出群眾滿意、利益最大化的拆遷賠償方案,要讓群眾越拆越富,越住越好。引導群眾自愿拆遷、主動拆遷。要堅持統一標準,及時足額兌現補償資金,做到‘公開、公平、公正’,切實保障被征收戶的合法權益。”
面對舊城拆遷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延津縣委、縣政府審時度勢,調整工作思路,加大拆遷工作的宣傳力度,通過電視、網絡等媒體發宣傳冊子10000多本。從5月4日起,延津縣相繼召開了老干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社會各界人士代表、企業代表、知識分子代表座談會,共同觀看了《加快推進城鄉建設三年大提升行動計劃建設生態宜居新延津》,講解了《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與補償條例》和《延津縣房屋征收與補償辦法(暫行)》,并就城鄉建設三年大提升行動計劃展開了座談。通過座談,進一步統一了思想,提高了認識,增強了實施好城鄉建設三年大提升行動計劃的信心和決心,形成了良好的輿論氛圍和干事創業的凝聚力。
5月23日,延津縣舉辦了城鄉建設三年大提升行動計劃培訓班,要求相關人員深刻理解舊城改造的重大意義,熟悉、把握、運用、宣傳好房屋征收補償的各項政策,特別要做好深入細致的宣傳工作,使廣大群眾理解、支持、配合城市改造和建設,把舊城改造作為“一舉多贏”的措施,使延津縣城變得更靚、更美,使居住環境變得更優、更舒適。
延津縣城區改造中被征收房屋的補償分為貨幣補償和產權調換兩種方式。產權調換按照“拆一還一、就近安置”的原則進行。被征收人在規定期限內簽訂房屋征收與補償協議并實施搬遷的,縣政府給予一定獎勵。產權性質為商業用房的,仍按商業用房進行產權調換,重新開業后,由工商、稅務等相關部門給予相應費用減免。剛建了半年新住房的群眾張新發說:“這么多好政策,讓俺看到了政府盼著咱過好富裕生活的決心,為了咱有個好的居住環境,政府讓拆咱就拆!”
在延津,通過舊城改造,還解決了城區停產半停產企業的改革改制問題,盤活閑置土地資源,使企業職工得到妥善安置,國有資產得到保值增值。目前縣城區有大大小小十幾家原屬國有或集體的企業,包括商業、供銷、物資、外貿等流通企業,絕大多數都處于停產半停產狀態,造成土地閑置,環境雜亂,職工生活沒有保障。舊城改造是解決這些問題的很好途徑,記者實地采訪了舊城改造受益的兩家破產企業。
延津縣五交化公司經理張振亞告訴記者:“延津縣五交化公司是延津縣商業局的下屬單位,1975年從縣百貨公司分離,現有在職人員93人,退休人員24人。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經歷了從國營、承包到租賃的轉變,到目前已經嚴重資不抵債。縣政府根據該公司的情況,依法對其啟動了破產程序,政府拿出300萬元,解決了公司面臨的三大難題,一是企業擺脫了資不抵債的困境,甩了包袱;二是為在職人員補發了拖欠工資,補交了養老金;三是為退休人員辦理了醫療保險。我代表職工感謝政府的幫助,擁護政府通過舊城改造和拆遷建設我們美好的家園。”
延津縣供銷社主任金相洲說:“縣社棉麻公司隨著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推進,二十世紀90年代初就倒閉了。很多職工沒有交養老保險金,這次通過城市改造,已解決了縣社城關軋花廠133名職工的養老問題,共為職工繳納養老保險金206.6萬元,解決了職工的后顧之憂。”縣社職工閆喜貴告訴記者:“今年他58歲,接近退休年齡,這次解決了養老保險金問題,兩年后每月有1500元的退休金,解決了我退休后的生活問題。因此,舊城改造是‘一舉多贏’的措施。”
實施舊城改造、推進城鄉建設是實現跨越發展進程中的“短板”,是科學發展體系中薄弱的一環。延津縣正視問題,彌補不足,緊抓城鄉建設,把制約發展的“短板”,變成跨越的“跳板”。今年延津縣城區又有近2000套商品房出售,2000余戶人家搬入配套齊全、環境優美的新房。
產城融合:
產業聚集轉型升級
近年來,延津縣引導企業有序向產業集聚區聚集,靠產業聚集帶動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堅持產業集聚區規劃、城市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三規合一”,將城市與產業集聚區連接部的城中村改造與集聚區發展相結合,推進產城互融。按照“適度超前、成片規劃、基礎先行、有序推進”的原則,延津縣高起點規劃了產業集聚區,依托投融資平臺,不斷加大產業集聚區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產業集聚區內道路、供排水、供電、供氣、供暖等設施與縣城資源共享,實現了“產城一體”、“產城融合”。
產業集聚區已成為提升延津發展質量的強大平臺。該園區成立于2005年4月,2008年被中國產業集群研究院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共同授予“中國縣域產業集群競爭力100強”榮譽稱號,2008年12月份被省政府確認為首批省級產業集聚區,2010年5月被省政府評為“2009年度發展又好又快產業集聚區50強”。延津縣先后被省政府評為“河南省食品工業強縣”,被農業部確定為河南省唯一獲準創建全國綠色食品原料基地縣,被新鄉市政府評為“主導產業培育”先進單位。
延津縣產業集聚區分為北區和南區,北區以機械電子為主導產業,南區以食品加工為主導產業。總規劃面積16.22平方公里(其中北區7.55平方公里,南區8.67平方公里)。截至目前,已建成面積9.27平方公里,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8億元,基礎設施投資完成10億多元,入駐企業109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32家,從業人員1.5萬人。產業集聚區南區先后引進了克明面業公司、云鶴食品公司、鶯歌食品公司、笑臉食品公司、冠生園食品公司、香港豐盛食品公司等一批知名食品企業。已形成以小麥專用粉、高檔掛面、食用油、速凍食品、白酒飲品為主導產業的食品加工基地,初步形成了從原糧生產到精深加工到餐桌食品的產業鏈條,產業集聚區北區實現了路、水、電、通信、通郵、有線電視等“九通一平”,先后引進了大型超市、新鄉四季同達有機農業生態園酒店、職工生活居住區、醫院、學校、商貿服務區等配套服務設施項目和河南豫飛港機、臺灣慧聯電子等一批大型骨干企業,已形成以機械裝備、電子科技為主導產業的工業園區。
伴隨著人口向城市和產業集聚區集中、轉移,帶動了該縣新型農村社區的啟動建設。在王樓鄉中苑社區張青芬的家中,張青芬樂呵呵地向記者介紹自己家中的情況。張青芬一家是搬入新村居住的第一戶,251平方米的兩層小樓連裝修才花了13萬元。丈夫跑出租,自己一人種著13畝地,由于機械化耕作,也并不吃力,兩個女兒一個在附近的服裝廠上班,一個在縣郵政儲蓄所上班。一家人年收入在三四萬元,生活簡單而幸福。如果5年至8年之后,全村群眾都能搬入這樣的新居,那真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
榆林鄉榆東社區自2007年啟動建設后,現已入住200余戶,大都是當地原龍王廟村搬進來的村民。原龍王廟村村民申家帥,自2010年搬入榆東新社區的新家后,依托附近的新鄉工業園區、榆東產業集聚區,搞一些小的承包工程,日子過得紅紅火火。申家帥告訴記者:“社區建設是件大好事,徹底改變了俺農民的生活!俺原來是榆林鄉龍王廟村村民,去年11月份搬進社區,住上了220平方米的兩層‘小洋樓’,冰箱、空調、電磁爐、微波爐等家用電器一應俱全,社區內干凈漂亮,供排水、用電、道路、綠化一樣不缺,農村人過上了‘城里人’的生活,擱原來想也不敢想。再說社區不遠就是產業集聚區,俺愛人和孩子不用東奔西走,在家門口當上工人掙工資,活兒不算累,每人月收入1200多元!現在種地不交稅,還能得到補貼;全家人都參加了新型合作醫療,再不擔心看不起病;又有了‘新農保’,如今俺家老太太也能像城里人一樣,每月領到60元的‘退休工資’;基本農田改造項目,縣里鄉里給村上修路、打井、修渠、架電,種地更方便了……”
榆東新社區黨支部書記申長順說:“目前社區建設已初具規模,下一步社區準備規劃建設標準衛生室、幼兒園和小學等公共服務機構,建設健身廣場、文化娛樂場所等文化設施,建設農副商品市場、商業街等經營場所,新型農村住宅社區符合當前廣大農民群眾要求改變農村人居環境的現實愿望,符合加快農村經濟發展、推動城鄉一體化的現實需要。”
目前,延津縣1600多戶農民入住設施完善、環境優美的新型農村社區,在附近產業集聚區就業,耕地集中流轉、統一經營,大力發展高效農業、設施農業、現代畜牧業,農業產業化步伐加快,農民得到持續增收的產業支撐。延津縣的社區建設,成為推進城鎮化、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和諧發展的切入口。這是延津縣以產城共融推進城鄉一體化給農民帶來的實惠。
記者在延津縣看到:產業集聚區內道路四橫四縱,不少企業已經落戶,廠房門前綠意盎然,為昔日的沙灘地平添了生機與活力;城區內一條條城市街道寬敞整潔,一座座新樓拔地而起,一個個風格迥異的公園、廣場遍布城區;景觀水系工程貫穿全城,休閑區、生活區、工業區三位一體,功能協調,布局合理。
展望未來:
建設生態宜居新城
延津縣“十二五”規劃提出了建設富裕延津、生態延津、誠信延津、幸福延津、平安延津的宏偉目標,生產總值年均增速要保持在15%左右,奮斗目標是力爭三年翻一番,生產總值突破150億元,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突破5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突破60億元。在縣城建設、產業集聚區建設、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三個方面,實現跨越式發展。
在新近編制完成的《延津縣城總體規劃(2010-2030)》中,對延津縣城中心城區的定位是:“黃河古渡、豫北綠都、活力鵲城、產業高地。”城市性質的定位是:新鄉都市區重要的衛星城市,以食品加工、輕紡、機械制造為主,競爭力較強的綜合性服務中心,具有中原文化特色的生態宜居城市。到2020年,縣城建成區面積要達到19.8平方公里,人口要達到18萬人,人均道路面積18.6平方米,人均綠地面積14.5平方米,住房面積要達到810萬平方米。到2030年,縣城建成區面積要達到26平方公里,人口要達到24萬人,人均道路面積20.2平方米,人均綠地面積16平方米,住房面積要達到960萬平方米。
延津縣城鄉規劃局局長劉會民向記者這樣描述的:“如今,縣委、縣政府堅持新城開發和舊城改造同步,使新城老城各展風采、相得益彰。未來,延津縣城主城區將以人民公園為中心,以‘一湖、五路、六小區’建設為重點,全力打造集行政辦公、商貿服務、高檔住宅于一體的城市新區。加快推進引黃入延景觀水系工程,在城北新區建設1000畝的景觀水系,改善生態環境和居住環境。大力實施商會大廈、中醫院病房樓、四星級賓館等重點項目和6個房地產開發項目,建設商品房19.5萬平方米。上半年,引黃入延景觀水系項目爭取動工建設,商會大廈、中醫院病房樓等重點項目主體要基本竣工。”
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延津縣未來要加快推進城區集中供熱供氣、引黃入延、文化藝術傳媒中心、職教中心、汽車站、四星級賓館及大型超市等重點項目建設,不斷完善城市功能,提升承載能力。要按照打通斷頭路、完善路網結構的工作要求,加快推進新長線繞城公路、民安路、迎賓大道向北延伸、科技路、崇文街等10條道路建設和改造,完善城鄉交通公路網絡。要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設,按照國家政策,把公共租賃房優先用于解決困難群眾的住房問題。鼓勵各鄉鎮加快對政府駐地的改造進度,努力改善城鎮形象,著力建設環境優美小城鎮。加快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圍繞“一環三鄉”以及29個重點社區,加快農戶建房步伐,加大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力度。突出抓好被整合村的拆遷工作,堅持以拆促建,切實保證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用地。
近年來,延津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惠民生、解民需,圍繞讓全縣群眾“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住有所居、老有所養”的基本目標,高度關注并及時解決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取得了一定成績。未來五年,該縣在改善民生方面的目標是: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1688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9822元,城鎮新增就業人數5萬人,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90%,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覆蓋率達到90%,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覆蓋率達到95%,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參合率達到100%,新增城鎮保障性住房30萬平方米,林木覆蓋率達到35%,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85%,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85%。
祁文華縣長告訴記者:“城市發展不能是單一的發展,而要追求全方位的發展。城市建設也好,新農村建設也好,根本目的就是在節約集約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同時,提高老百姓的生活質量。”有了這樣的發展思路,相信在不遠的將來,我們會看到,一個人居環境適宜、生態環境美好、文化底蘊深厚的和諧延津在中原大地崛起,綻放奪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