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三级色|麻豆激情在线|久久一级精品视频|天天躁日日躁性色aⅴ电影|美女热舞19禁深夜福利视频

以傳播城市化專業知識為己任
2025年09月02日
星期二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馬慶斌:新修訂《土地管理法》頒布實施是走向共同富裕的新起點
時間:2020-01-08 13:20:08  來源:城市化網 

    城市化網訊  2020年1月2日,央廣經濟之聲《財經態度》主持人就1月1日起正式實施的新修訂的《土地管理法》連線評論員、城市化委員會委員、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產業規劃部城鎮化處處長馬慶斌。馬慶斌直言:新修訂《土地管理法》頒布實施是走向共同富裕的新起點。
 
      新修訂的《土地管理法》自2020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此次修改的重點主要集中在土地征收、農村宅基地管理制度改革和集體經營性土地入市三大方面。新修改的土地管理法明確,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在符合規劃、依法登記,并經三分之二以上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同意的情況下,可以通過出讓、出租等方式“入市”。 

    近日,北京市第一個集體土地租賃房項目——豐臺區南苑鄉成壽寺項目主體結構已經封頂,預計2020年6月實現竣工交用,探索10年的農村集體用地租賃房探索即將正式接受市場的檢驗。

   事實上,從去年開始,北京豐臺、大興、順義、通州等區都開始了集體土地租賃房建設。目前已開工的項目既有經濟實力較強的鄉鎮、村集體經濟組織,也有首創集團等市屬國有企業,以及萬科、鏈家等民營、專業住房租賃企業參與。

   2017年8月,北京、上海、沈陽、南京、杭州、合肥、廈門、鄭州、武漢、廣州、佛山、肇慶、成都13個城市開展利用集體建設用地建設租賃住房試點。按照計劃部署,北京于2017-2021年的五年內,供應1000公頃集體土地,用于建設集體租賃住房,平均每年供地任務量約200公頃,大約可以建設50萬套租賃房。

    主持人:新修訂的土地管理法明確了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可以上市。有了法律上的保障,對于農村土地和農民來說意味著什么?

    馬慶斌:在2020年的第一天,頒布這樣一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法律意義重大。

    首先,2020年不僅是攻堅脫貧的決勝之年,更是中國人民實現全面小康之年。我相信今年春節,農村的朋友回家過年與親友相聚的時候,對于未來心里會更加踏實,對美好生活更加期待。這個新修訂的土地法,它的意義不亞于2006年國家取消農業稅,取消農業稅更多的是減負,而新修訂的《土地管理法》則是賦能。從此,農民將更加直接地從城市、工業的發展中分享財富,而且這種分享有明確的法律的制度給予保障。

    其次,“三農問題”將在新法的保障下,逐漸轉變為“三農優勢”、“三農活力”。集體建設用地入市,對于農村土地來說,意味著沉睡的財富將被喚醒,農村分享中國發展成果的制度性保障已經建立,曾經存在的“城鄉剪刀差”可以放進博物館了,農村的土地不再是被動充當工業化和城市化的資源儲備的角色,而是作為城鄉融合、農業現代化、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的參與者和財富分享者。更重要的是,作為一部惜字如金的法律,新修訂的《土地管理法》專門用一章就“耕地保護”作出規定,特別強調中國人的飯碗要端在自己手里,碗里的糧食是從自己土地上種出來的,中國的糧食安全問題得到了更強有力的法律保障。

    主持人:我國早在三年前就開始了集體建設用地建設租賃住房試點,北京首個集體土地租賃房項目即將上市。您對此怎么看?

     馬慶斌:我認為這個問題可以從這么三個角度來分析,這其中有三個關鍵詞語:集體建設用地、租賃住房、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我的解讀有三句話:第一,農村集體建設用地與城市國有建設用地同價同權得以實現,農村的集體成員可以在這個建設中得到長期的福利保障,而不是簡單的一次性的經濟補償。對于這部分土地的使用,農民的態度就會由被動的接受,轉變為積極地推動和維護相關住房的質量以及設施的維護等等。第二,由于供給的擴大,集體建設用地建設租賃住房將使中央提出的“房住不炒”精神得到更加有力的保障,而且從城市內部解決問題,轉換到從城鄉融合的角度來破題,這對于改善城鄉居民的居住條件,穩定房地產市場,穩定農民收入都將發揮重要作用。第三,大城市、城市群、都市圈是住房問題、土地問題比較集中的區域,也是破解這些問題具備經濟基礎的區域,未來將有更多的類似的項目出現,這僅僅是一個好的開始。

    主持人:以集體建設用地探索建設租賃住房對建設房地產長效機制有何意義?

    馬慶斌:首先,這么做不僅有利于解決城市居民,農村居民以及外來流動人口住房問題,而且集體經濟的多元性也能得到保障。結合我的調研,從國家新發布的11個城鄉融合示范區來看,集體建設用地的要義在“建設”兩個字,也就是說,未來應該鼓勵在規劃的前提下,集體建設用地上可以蓋房子,也可以蓋廠房,蓋商場,更多應該是學校、醫院等民生項目。

     其次,以前土地的管理更多的是城鄉分割、城鄉分治。未來,在新的法律要求下,城鄉的地權是一樣的。在規劃的前提下,土地更多按市場的原則進行開發管理,土地的增值可以更加公平地在城鄉之間分配。但是,無論開發方式如何,在土地收益考慮國家、集體、個人利益的同時,要有一部分的資金用于農業現代化的基礎設施建設、農村的道路建設等等。
 
    主持人:新修訂的《土地管理法》規定,允許進城落戶的農村村民依法自愿有償退出宅基地,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及其成員盤活利用閑置宅基地和閑置住宅。如何解讀?

     馬慶斌:這么做符合城鄉經濟發展的新態勢,也符合城鄉融合的新要求。考慮到農民閑置住房中的一些傳統民居,具有傳文化傳承價值,應堅持保護中發展,發展中保護的原則,不能簡單地一拆了之,應該摒棄非城市即農村的對立分割思維,按照經濟發展、糧食安全、生態安全等角度來綜合規劃,在這個基礎上統籌發展。

    主持人:這對農民增加財產性收入來說有怎樣的好處?

     馬慶斌:瞄準城鄉差異是消除城鄉差距的關鍵。數據顯示,2013年城鄉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8:1。細分一下我們發現,財產性凈收入為13.1:1,工資性收入是4.55:1,經營性收入是0.76:1,轉型凈收入是2.62:1。從數據來看,農村居民未來收入的增長空間在于財產性、工資性收入,也就是說,這個新的政策將極大提高農村居民的收入。另外,穩定的基礎在于經營性收入,農村的發展還是要按照市場需求、按照綠色發展原則,打造農村的特色產業,要探索一條優勢互補、產業特色突出的發展新路徑。

相關新聞
友情鏈接:  國務院 住建部 自然資源部 發改委 衛健委 交通運輸部 科技部 環保部 工信部 農業農村部
國家開發銀行 中國銀行 中國工商銀行 中國建設銀行 招商銀行 興業銀行 新華社 中新社 搜狐焦點網 新浪樂居 搜房
中國風景園林網 清華大學 北京大學 人民大學 中國社會科學院 北京工業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 北京林業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
城市化網版權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