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01-09 10:46:01
來源:東方網 作者:汪昌蓮
當前,論文掛名已形成一條灰色利益鏈。有些屬于買賣型掛名,支付費用就幫著署名;有些屬于沾光型掛名,作者希望借名人效應或權威效應讓論文盡快刊發,主動掛上知名專家或行政領導;還有一些屬于轉嫁型掛名,知道某篇論文存在不合學術規范或存在故意造假行為,掛上他人名字以規避風險……比較極端的案例是,某高校一篇論文署名多達13人,其中甚至有與論文所涉專業毫不沾邊的行政人員。(1月8日澎湃新聞)
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青椒”(青年教師)評職稱如同翻山,且一山更比一山高,以至于評職稱難成了不少高?!扒嘟贰钡男闹兄础楦旆缴侥沁呉陨毤有?,有人不惜鋌而走險抄起了小道,花錢學術掛名、代發論文等,滋生出種種亂象,并形成一條灰色利益鏈。特別是,某高校一篇論文署名多達13人,學術掛名亂象之猖獗,令人震驚。其背后,折射出了學術造假現象仍然比較突出,也暴露出了我國在職稱評定上還存在諸多弊端。
對很多從事科研、教學等職業的人來說,評職稱是件大事,它與工資、福利待遇等密切掛鉤。但長期以來,我國的職稱評定有“唯學歷、唯資歷、唯論文”的傾向,導致大家對職稱評定頗有微詞,有人形容“職稱就如同雞肋”,但又不敢輕言放棄,甚至要挖空心思去騙、打破頭去爭。學術掛名成風,使一些人炮制出論文、學術的假業績,就是一個典型例證。
再看高校職稱評審。因教學成果短期內無法出數字政績,而在考核中被弱化、甚至忽略;代之以學術GDP“唱主角”,申請多少項目,發表多少論文,獲得多少經費等,成為考核的主要指標。比如,有的青年教師,雖然獲得“名師”等稱號,但因工作經歷短、發表論文少,而在講師、副教授評定中落榜。以至于,越來越多的教師變成科研的“打工仔”,越來越脫離教師教學的本質,也脫離了大學育人的本質。更為嚴重的是,量化的數字指標所帶來的焦慮,使一些教師冒險在學術上造假,甚至剽竊學術論文,不惜惡化高等教育的生態環境。
可見,一篇論文13人署名,學術掛名實為集體造假。這顯然值得高校反思。首先,職稱評價應摒棄從前“一刀切”的方式,提出不唯資歷、不唯學歷、不唯論文;應摒棄對“學術GDP”的盲目崇拜,改進考核方法,建立綜合評價體系。比如,學術和教學,只是考核的一個方面,不再具備決定一個教師職稱晉升的壓倒性重要性。德才兼備是理想的晉升標準,且“德”應在“才”之先?!熬硬黄鳌?,為師者不必是“學術專家”,但必須厚德載物,授業解惑。特別是,在高校去行政化,已成為教育改革方向的當下,只有讓教學的歸教學,學術的歸學術,行政的歸行政,才能讓教師回歸教書育人和學術研究并重的本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