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備受關注的“新基建”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報告中提到,要“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新一代信息網絡,拓展5G應用,建設充電樁,推廣新能源汽車,激發新消費需求、助力產業升級。”兩會期間,新基建也受到各行各業代表委員的關注和熱議。
新老基建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丁烈云在接受中國網記者采訪時表示,全球已經進入數字經濟時代,傳統產業的數字化發展是大勢所趨。“國家大力推進新基建,就是要為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提供支撐,促進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
在談到新基建與傳統基建的關系時,丁烈云說:“二者并不矛盾,而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丁烈云一直致力于數字建造方面的研究,他表示,在鐵路、橋梁、隧道以及超高層建筑等傳統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中國都是世界領先的,這為新基建提供了廣闊的應用場景。他以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為例解釋道:“從高空俯瞰,航站樓非常美麗。它的設計所應用的是黎曼幾何的曲面邏輯,非常復雜,只有借助現代化的信息技術和數字化設計軟件才能實現。”丁烈云告訴記者,2019年中國建筑業總產值達24萬多億,很多工程都應用了最新的數字化技術。這些老基建為新基建提供了市場,新基建又促進了老基建的智能化升級。
拓寬產業空間,企業發展迎來新機遇
全國人大代表、華工科技產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馬新強表示,中國經濟已由過去的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以5G、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等為代表的新基建是我們邁向數字經濟、智能經濟時代的引擎。他建議政府進一步制定“新基建”相關產業的行動規劃,指導“新基建”有計劃、有步驟、有方向地推進。
作為科技企業的帶頭人,馬新強認為,新基建拓寬了產業發展空間,給企業的發展帶來新機遇。每家企業都應該在新基建中找準自己的有利位置,加大創新投入。
協同布局,打好新基建的“組合拳”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院長徐曉蘭認為,本次疫情凸顯了數字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帶動作用。未來一段時期,數字經濟將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引擎。她強調,工業大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和5G是數字基建的建設核心,需要整合力量加大投入。
徐曉蘭表示,新一代數字基礎設施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互相滲透,融合發展。她認為,我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尚需做進一步的統一規劃。她在今年的提案中建議,統籌開展“工業互聯網+工業大數據中心+5G”的數字基建體系化協同布局,避免孤立零散式發展,形成數字基建的“組合拳”和“驅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