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
10 天,巍巍火神,拔地而起!
12 天,雷神之山,驅魔戰疫!
中國速度震撼世界,生命方舟創造奇跡!
火神山醫院:5小時完成場地平整設計,24小時完成方案設計圖,60小時完成設計施工圖,10天建成。
雷神山醫院:除夕夜接到任務,1天內完成設計方案,3天內完成設計施工圖,12天建成。
按照正常速度,建設這樣的一所醫院通常需要兩至三年,但在新冠疫情面前,武漢的建設者們用“中國速度”刷新了世界建筑史奇跡,為扭轉疫情起到了關鍵性作用,同時也向世界展現了武漢作為設計之都在工程設計方面的雄厚實力以及戰勝疫情的堅定決心。
在11月1日舉辦的“2020武漢設計日”開幕式上,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分別榮獲“2020年中國勘察設計協會行業優秀勘察設計獎·新冠肺炎應急救治設施特別設計獎新建項目”一等獎,這是中國勘察設計協會首次為武漢的設計建設者們特別頒發的至高榮譽。武漢火神山醫院總設計師湯群、武漢雷神山醫院總設計師張頌民,榮獲“2020年度武漢設計年度人物”。
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考察團在參加“2020武漢設計日”活動后,11月2日又實地考察了“兩山醫院”,探訪“中國速度”背后的故事。如果不是親眼所見,很難體驗現場的震撼。如果不是實地探訪,很難體會建設的重重困難,以及建設者、醫護者們的“戰疫”艱辛。這背后,有著成千上萬的“逆行者”。他們爭分奪秒,夜以繼日,不顧生命危險,克服重重困難,奮戰在抗疫一線。他們不是天生的戰士,卻義無反顧地沖鋒在前,負重前行。
時間回放到1月23日。
疫情突發,迅速蔓延。武漢市委市政府決定在蔡甸知音湖畔修建一座容納1000張床位的火神山醫院。兩天后,又決定在30公里外的江夏黃家湖畔再建一座雷神山醫院。
按照常規,建設一座3萬多平方米的傳染病醫院,至少需要兩年半到三年的時間,涵蓋幾十道工序,經歷設計、土建、設備安裝、裝修等階段,即使搭建臨時建筑也得1個月。這些繁雜的工序,有條不紊的指揮調度顯得尤為重要。并且由于當時正值農歷新年,人們都已經放假回老家了。另外,建設這樣一所醫院需要的物資僅靠武漢當地現有存貨還遠遠不夠,再加上當時武漢已全面封城,其困難程度可想而知。
因此,當城市化委員會專家問及當初最難的是什么時,火神山醫院規劃建設相關負責人直言,最難的就是人員和物資的組織與調配。
總體規模超過兩個火神山醫院的雷神山醫院也面臨著同樣的困難,并且雷神山醫院建在火神山醫院之后,人員和物資緊缺的問題更加嚴重。
雷神山醫院建設現場指揮部丁繼斌回憶當時找人、找物資的情形說:“當時我開著車奔馳在武漢的街道上,由于封城,街上空無一人,一輛車都找不到,可以開到80邁。我們用12天、288小時計算醫院完工時間,這樣就讓每個小時都有明確的任務、明確的目標,每個小時的建設都不一樣。”而為了這個目標,不僅要銜接好每一個環節、每一個負責人,更需要將工作提前對接。他舉例說,比如某工種工人進場作業,要提前告知具體人數,幾點幾分到達現場。
1月25日下午4點,原本參與火神山施工的中建三局一公司臨時受命,從火神山轉戰雷神山。
當晚,武漢市城建局雷神山醫院建設現場指揮部進駐施工現場。由武漢市城建局工程處、設計處、道維站組成現場指揮部辦公室。
1月26日凌晨2點,雷神山醫院項目現場開始進行場地平整施工。中建三局首批50名管理人員到達施工現場,200余名勞務全部就位,各項準備工作迅速啟動。
丁繼斌與雷神山建設者們、醫護人員一起抗疫的日子,90多天來,他沒著過家。他的思緒總會回到當時建設雷神山機器轟鳴、人聲鼎沸的日與夜。
從荒地到醫院,場地平整、溝槽管線預埋,板房下HDPE膜施工,條形基礎完成,現場搭建活動板房,再到建成完工,全是靠著大家頑強的意志力戰勝了一個又一個困難。丁繼斌感慨:苦,但值得!
每天,丁繼斌都要和他的同事們在工地視察工作,一天下來要走三萬多步,家里人為了不打擾他的工作,又能及時了解到他的健康情況,就從他的微信步數去探知一二。有一天深夜,姐姐來電話詢問他是不是生病了,因為發現他當天只走了5000多步,他連忙解釋說那天他走的少是因為有點累了。說到這里,丁繼斌聲音哽咽,眼眶濕潤了。
是啊,在當時的抗疫一線,有多少個丁繼斌們在默默地奉獻著,背后又有多少個家人在后方與他們并肩前行。
武漢設計之都促進中心秘書長蔡輝說,在下沉社區前,我們都是和家人交待了后事的。
下沉干部武漢市城鄉建設局科長張璐說:“作為武漢人,武漢生病了,我們當然要沖到一線,這是我們自己家的事,是我們分內的事。沒有武漢這個‘大家’的好,怎么能有自己‘小家’的好?”她說,當時大家就像打了“雞血”一樣,許多人每天只睡幾個小時,有的甚至一直睡在辦公室,當時的武漢氣溫很低,辦公室連暖氣都沒有。每個人都把抗疫當成自己的責任和義務,竭盡全力去完成。她感慨:“這次經歷讓我真正感受到了我們中國人所具有的那種不屈不撓的意志力。”
作為大武漢城市建設者,他們毫無怨言地全力奮戰在抗疫一線,奮戰在人民群眾最需要的地方。
“白加黑”、“5+2”,24小時不停工——上一個單位剛完成場地鋪沙,下一個單位馬上進場鋪設防滲膜,幾十個工種穿插作業,每個人都像在跑一場接力賽,跑完自己的100米,把接力棒交到下一名隊員手上。每項工作的無縫銜接,讓整個建設團隊迸發出巨大的創造力。
與此同時,中國企業的全產業鏈優勢也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以中建集團為例,2500余臺大型設備及運輸車輛、4900余個集裝箱、20萬平方米的防滲膜,以及大量的電纜電線、配電箱柜、衛生潔具等物資在短短幾天內抵達武漢,依托的就是其全產業鏈。
武漢建工組織2000多名工人火速趕來,漢陽市政調動1100余名工人、上百臺機械陸續進場;國家電網數百職工運送大批變壓器、電纜,施工送電……
作為牽頭單位,中國建筑精銳盡出,舉全集團之力,第一時間調集12家單位參戰。中建三局擔當主力,從各地集結4萬多名管理、施工人員,3500多臺套機械設備投入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