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在武漢市城鄉建設局科長張璐,雷神山醫院建設現場指揮部丁繼斌、中建三局、中信設計、武漢華勝等相關負責人的陪同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原總工程師、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榮譽主任金德鈞,中國市長協會顧問、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資深研究員、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副主任李津逵,解放軍總醫院第三醫學中心呼吸科主任、中心新冠疫情專家組組長張健鵬,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同濟大學城市風險管理研究院理事會理事蔡義鴻,副秘書長顧晴等,實地考察了武漢雷神山、火神山醫院。
一下車,映入眼簾的“雷神山醫院”幾個紅色大字醒目耀眼。進入醫護區走廊,疫情期間在電視上看到的正能量抗疫漫畫依舊勵志,不親臨其境,是無法體驗現場的震撼!
一幅幅漫畫又暖又好看,年輕醫護者工作之余解壓方式可愛有趣。幾個漫畫版的投身抗“疫”一線的白衣戰士,旁邊配以一句句話語:“無需言語,無關功利。無畏生死,無懼前行。只為心中不變的職業信仰,我將無我,不負昭華!”表達了醫護者共同的心聲。
雷神山醫護通道變身手繪文化長廊,內容涉及戰“疫”記錄、院校文化、旅游美食等各個方面。
考察團先后考察了病房、接診室、ICU、液氧站、污水處理站、垃圾焚燒站、救護車、消毒區等。在現場,看到箱式板房形式的病房區,整治干凈,每個房間有兩張床,掛式電視,獨立衛生間,醫療設備齊全。
醫護、病患、物流交通流線明確、潔污分流、互不干擾。病房采用負壓隔離病房,各病房獨立設置分體空調避免交叉污染,新風采用三級過濾,排風采用高效過濾器過濾后排放。
參觀完雷神山,才真正體會到什么叫“中國速度”。比火神山晚開工4天的雷神山,在物資緊缺,沒有工人,沒有材料的情況下,克服艱難險阻,最終12天建成。總建筑面積擴大至約7.99萬平方米,病床超1500張,可容納2000余名醫務人員。這背后的各種艱辛,今日丁繼斌提起已是一臉的云淡風輕。
正是他們,這些背后默默付出的建設者們,披星戴月地爭分奪秒、全力以赴,迎難而上,最終贏得了這場戰疫。
下午2點,考察團一行又來到火神山醫院實地探訪。
位于武漢市蔡甸區知音湖畔的火神山醫院,綠樹成蔭、綠意盎然。現場所見,被網友們戲稱為“白居易”的白色箱式板房,由若干個6m×3m的模塊化尺寸通過水平與垂直方向不同的組合方式,形成了病房、衛生間、緩沖間、病人走廊、醫護走廊等等不同的功能分區,基本解決了傳染病醫院的流線及分區問題。
每個病房有兩張病床,有空調、電視、獨立衛生間。衛生間上懸掛著指示牌,淋浴間、洗漱臺和抽水馬桶依墻而立,衛生間屋頂上懸掛著熱水器。病房外的緩沖間里,正中的洗手臺上方標有“手衛生”的提示語,黃色的醫療垃圾桶整齊地排放在一旁。
對于傳染病醫院,控制好污水處理十分重要,而對于進入隔離區的雨水同樣要采取有效措施以防污染,無疑大大增加了施工難度。火神山污水處理設施與醫院同步設計,嚴格按照醫療廢水處理規范和相關要求建設。污水、雨水、醫療垃圾均單獨收集處理,不會污染環境。其中,污水、雨水收集處理達標后,再進入市政管網,而醫療垃圾收集起來后由院內的兩臺焚燒爐安全處置。
建 言 獻 策
通過“兩山醫院”實地考察,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考察團認為,短短不到20天時間,新冠疫情迅速擴散,形成了又一次世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疫情擴散的速度和廣度,都超過了2003年的SARS疫情,大大超出了政府和社會各界對疫情的預判。人類每一次面臨的瘟疫,都不同程度地重塑區域經濟社會地理的空間格局,這次疫情也同樣如此,它讓整個世界格局都在發生變化。
所以,我們城市化的格局也將隨之變化,城市安全要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予以重視。因為新冠疫情,絕不是人類最后一次面臨的瘟疫。由于城市安全涉及方方面面,要在未來城市發展過程中通過跨界融合,政府組織、專家領銜、部門合作、公眾參與的形式為城市安全做出科學決策。
金德鈞:城市安全要放到城市化的突出位置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原總工程師、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榮譽主任金德鈞說,這次新冠病毒的蔓延傳播,絕不是我們人類面臨的最后一次瘟疫。歷史告訴我們,疾病突發和疫情傳播是現實生活。這種歷史大考我們還會經歷,因為人類現在的發展變化很大。
當前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是疫情突然出現,第二個是疫情集聚爆發。因此在城市化的研究當中,城市安全越來越處于重要的位置,城市安全也是各種形式的安全。現在,我們要從提高城市化發展質量的角度,研究城市安全、城市人文、城市健康、生命安全、城市生態等等。從醫療的角度,研究醫院建設如何從設計到施工,真正做到標準化、系統化、組裝化,利用我們現有的科技力量把水平做得更高一些。
像武漢這樣的城市,現有的醫療設施可否通過規劃設計,讓它布局得更合理一些,并且還能留有余地。如果有疫情爆發,它可以通過臨時變動、組裝,成為應對疫情的場所。包括足球場、展覽館這些公用設施,以及備案綠地,如果再遇到類似疫情,能夠第一時間派上用處。
我想,我們的預備方案還是很多的,要總結研究現有的經驗和教訓,對下一步的城市發展起到推動作用。
張健鵬:讓醫學專家參與醫院建設
解放軍總醫院第三醫學中心呼吸科主任、中心新冠疫情專家組組長張健鵬建議,“兩山醫院”設計之初,如果能引入一個醫院建設方面或是傳染病防控方面的專家,和“兩山醫院”設計者一起對方案進行設計、論證,可能會吸收一些更為合理化的建議。
比如醫院整個空間的布局、人員進出通道、類似CT這種公用設施,在技術上還可以去完善,縮短交叉感染的距離。再比如房間氣流的管理問題,這是一個共性問題。設計者如果參照醫院管理,可以將它簡化處理。
再比如房間的問題,如果是平層設計的話,房間兩邊窗戶打開吹來的對流風,就把病毒稀釋了。病房或者污染區的管理有很多成熟的經驗可以借鑒。
李津逵:“兩山”精神看到了武漢未來
中國市長協會顧問、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資深研究員、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副主任李津逵總結道,火神山、雷神山醫院體現的“兩山”精神表明,武漢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到了巔峰,從現在開始武漢應該開啟高質量發展的序幕。
這次調研我的體會是,武漢設計建設力量在緊急情況下招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必勝,體現了中國高速度發展階段的極致狀態。同時,以寶貴的實踐為未來城市公共衛生設施規劃提供了重要借鑒。如城市應明確預留突發大規模流行病的緊急救治場地,決策階段必須參與規劃的相關專業等等,使之形成規范的機制。所以,“兩山醫院”既是城市化高速度發展的巔峰,又是高質量發展的序幕。
武漢要以設計走向新發展。李津逵說,今天中國城市化在基礎設施方面一日千里,武漢是一座每天都不一樣的城市。未來,勘測設計、工程設計、建筑設計,市政設計在武漢都是綠色設計、創新設計,讓設計真正成為武漢的IP,讓武漢設計和設計武漢成為最鮮明的特征,復興一個近者悅遠者來的大武漢。
蔡義鴻:城市安全需要跨界融合
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同濟大學城市風險管理研究院理事會理事蔡義鴻指出,從城市安全的角度看,這次疫情反映了在我國快速城市化進程中生態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的不平衡。這次疫情是比較典型的一個公共衛生事件。所以,城市安全問題不是單方面的,城市發展對資源的需求也不是單方面的。我們該怎么辦?在“兩山醫院”的調研中我們發現,有個跨界的問題,如果當時請一個傳染病的醫學專家參與“兩山醫院”的規劃設計,可能對醫院建設起到非常好的作用。
參觀完“兩山醫院”,我感覺非常震撼,這么短的時間內建成這樣兩所規模的醫院,創造了人類一個奇跡,這首先是肯定的。第二點就是,在當時這么困難的條件下,在這么短的時間內,把各種資源整合在一起,解決眼前的應急問題,非常不簡單。我們這次來考察“兩山醫院”,希望總結武漢這次應對疫情過程中取得的好的經驗,將正能量傳承下去,同時也要總結這次發現的問題,避免今后城市發展中再次出現類似的問題。我們這么大的一個國家,超過14億這么大的人口規模,這么多的城市,今后怎么發展得更好,預留土地也好,跨界融合也好,希望通過此次考察了解、學習到更多的成功經驗,并總結提煉成為我國城市化進程中的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