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內澇 如何防怎么治:城市安全應放首位
時間:2011-07-14 09:09:06
來源:浙江日報
這套宋人設計建造的排水系統,千年之后仍護佑一座城市免受雨水浸泡。“在現在保存完好的古建筑中,都能找到完整的排水系統。良好的城市排水系統,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基本保證。”采訪中,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城市水系統規劃設計研究所所長孔彥鴻向記者介紹。遺憾的是,這個樸素的道理在如火如荼的建設浪潮中并沒有得到足夠重視。
“城市內澇的集中出現,暴露出前些年我們的城市建設過于急功近利,過于注重地表。”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楊保軍認為,“城市建設應該是百年大計、千年大計,必須先地下,后地上,打牢根基。一些城市對地下建設的投入和重視不足,造成了我們地下管網排水系統的脆弱。”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副總工程師、水利部防洪抗旱減災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程曉陶對此表示認同:“城市暴雨洪水的防治是我國防洪體系的一個軟肋。在快速城市化的進程中,城市面積迅速擴張,重地上而輕地下的問題普遍存在。”
程曉陶告訴記者,城市排澇系統的建設不僅缺少統籌規劃,投入明顯不足,而且許多城市連地下管網分布的基本情況也不掌握。而對于城市地下空間的大量開發利用,也缺乏基本的防洪保護措施。隨意填埋可調蓄澇水的水面、將城區河道改造成道路、挖斷排水管、堵塞排水管……這些現象屢見不鮮。
“水往低處流,城市水網是一個系統。近年來城市雨水災害的爆發,我認為是幾十年來超常規建設發展過程中沒有按客觀規律辦事的集中反映。”孔彥鴻評價。
近20年來,我國城市建設飛速發展,城市建設用地迅速增加,城區內大部分地面采用了非透水式的硬化鋪裝,而城市內的水塘、洼地與農田等可調蓄地表徑流的水體與透水地面卻不斷減少。再加上多數城市只是路建到哪里,管道就修到哪里,缺乏相應的雨水系統規劃來指導排水系統建設,這就使得雨水管網系統性較差,對管道使用周期的長期性考慮不足。
“我國正處于快速城市化的進程中,沿江沿海城市的擴張尤為迅猛。在這種背景下,水災害加劇與水資源短缺、水環境惡化交織在一起,使得城市水安全保障的問題變得更為復雜和艱巨。”程曉陶強調。
楊保軍提醒,城市建設過程中,滿足城市基本安全應該是第一位的。這就要求我們的城市管理者必須樹立正確的城市建設觀、政績觀,盡早建立一個安全的、綜合的城市防災體系。“并不是我們的設計能力不夠,常常是設計出來就停留在圖紙上,地方政府還是想著先弄地面的再說。”他說,“其實,只有地下的東西牢靠了,地面上的繁華才能真正有價值、有保障。”
三分在規劃,七分靠管理
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法國文學家雨果在書中這樣寫道。這句話在城市內澇頻發的今天聽來,尤為痛心。
2009年,廣州市曾斥資9億元進行“水浸街”改造,但今年廣州依然半月之內兩次水漫全城,這使人們領略了城市內澇防范與治理的難度。
北京大學中國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葉文虎認為,部門之間缺乏協調、分而治之,直接影響了城市排水系統的管理效率。在他看來,目前最主要的問題,不在規劃能力不夠,而是執行過程中不尊重規劃,“謝謝指導”之后,還是按著自己的想法做。
楊保軍告訴記者,城市排水系統一方面考慮防洪要求,一方面考慮排澇需要。目前我國大城市的防洪標準一般都是按照一二百年一遇的水平來建設,中小城市也是按照幾十年一遇的標準。而雨水、污水排放管道,一般根據會水面積、暴雨強度以及多年的氣象條件科學計算出管徑大小。
“市政基礎設施的標準應該是適度超前,要有前瞻性,但也不能過度超前。有一些說法認為城市排水系統應該一步到位,可一方面資金不夠,另一方面排污管徑過大,長期達不到流量,流速較慢,容易造成沉淀,運行維護的問題也很多。當然,永久性防洪工程,可以做到一勞永逸,這需要區別對待。”楊保軍表示。
“現在的主要問題不在標準本身,而在于是不是按標準去做了。哪怕有一小段做得不足,大堤也會從最薄弱的那一段決口。”楊保軍強調。
在楊保軍看來, 三分在規劃,七分靠管理。“比如泵站,兩三年都沒遇到洪水,可能就疏于維護,一旦遇到緊急情況要啟動泵站時,結果發現已經生銹了,這樣的情況并不少見。”
“可喜的是,近年來,國家提出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很多城市注意到了城市水災害的防治問題。”孔彥鴻告訴記者,哈爾濱、濟南、滕州等城市都開始了有益實踐。
程曉陶介紹說,日本戰后快速城市化的過程中,也曾面臨同樣的困擾。1982年,就在長崎市為戰后奇跡般重建的成就而自豪時,一次特大暴雨的襲擊令整個城市陷入癱瘓,299人因災喪生,超過2萬輛小汽車受損。這次災害在日本建立起了“城市型水災害”的概念。而如今,為了解決城市內澇問題,大阪要在地下27米處修直徑10米的排水管道,東京甚至要建到地下50米,以避開多層開發的地鐵系統。
“付出的代價之大可以想見。”程曉陶一再強調,“我國城市化進程方興未艾,新城區建設再也不能走先地上后地下的老路了。”
從以排為主到蓄水利用
傳統的排水模式強調以排為主,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往往是在整個城市內修建排水管網系統,設置排水泵站,把雨水、洪水盡快排出城外或排入下游水系,即主要依靠工程措施來解決城市的防洪排澇問題。有沒有可能找到一個既美化城市又能蓄水防澇、循環利用的方法?
孔彥鴻認為:“傳統的排水方式除了要建高標準的排水系統外,也將導致排水系統下游洪峰流量增加,使下游發生洪水的頻率上升。同時,由于城市內蓄滯洪水面減少,降低了對洪水的滯洪和泄洪能力,即使在整個城市中花巨資修建了排水管網系統,防洪排澇風險仍然很大。而且傳統的排水模式很少考慮把珍貴的雨水資源滯留在城市內并加以利用,即使在我國嚴重缺水的城市,絕大部分的雨水也是白白流掉。”
“如果能夠調蓄,實現自我循環,不但能夠改善城市小氣候,還可以實現中水回用、生態水循環,可以用來澆灌樹木等等。”楊保軍說。
正在上海世博園城市最佳實踐區展出的荷蘭鹿特丹案例,就講述了城市水循環系統的一種思路。鹿特丹展館總代表馬索介紹,荷蘭鹿特丹市位于海平面以下,經常面臨海水倒灌的威脅,同時城區洼地眾多,排澇壓力很大。鹿特丹開創了“水廣場”防澇及雨水利用系統。水廣場順地勢而建,由形狀、大小和高度各不相同的水池組成,水池間有渠相連。平時是市民娛樂休閑的廣場;暴雨來臨,就變成一個防澇系統。由于雨水流向地勢更低洼的水廣場,街道上就不會有積水。所有水池布成一張循環網絡,雨量大時,從大水池中分流到溝渠,雨量小時,水又回流入大水池。雨水不僅可在水池間循環流動,還能被抽取儲存為淡水資源。
“目前我國只有少數城市在進行這方面的嘗試,如何構筑科學完備的工程體系,防范暴雨的同時對雨水加以回收使用,給我們提出了一個新思路、新課題,可做的工作還很多。”楊保軍說。
孔彥鴻也認為,結合城市生態環境建設,源頭化收集利用雨水,將區域生態環境的保護與協調,與雨水的資源化利用和源頭減排有機結合起來,是未來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障。
“我國城市型水災害的防治將是長期艱巨的任務。”程曉陶建議,政府在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與改造的同時,既需要將規劃公布社會,也必須將風險告訴民眾,以爭取全社會的理解與支持。(北京7月21日電 記者 顏維琦 李金桀 何平)
鏈接 城市排水實踐舉例
日本·千葉縣
千葉縣的雨水調蓄設施主要由濕地、跑步道、草坪廣場和游戲廣場等雨水可滲入的設施組成。周圍堤岸上設計保留了原有的地形、地貌和植被、植物。濕地周邊水生植物茂盛,坡面上做了綠化,在保持良好凈化作用的同時使景色清新自然,吸引了附近居民和兒童前來休閑、玩耍。在枯水期,景觀池維持整個調蓄設施中唯一的親水區域,人們可以到這里來散步、娛樂和休閑;在豐水期,當暴雨來臨時,警報提醒游人疏散,此時的游戲廣場、草坪廣場作為雨水調蓄滲透塘進行蓄水,暴雨過后儲蓄的雨水下滲,在削減洪峰流量的同時補充地下水源。
在德國漢堡,城市有容量很大的地下調蓄庫,在洪水期有很強的調度水量能力。這種大規模的城市地下蓄水,既保證汛期排水通暢,又實現了雨水的合理利用。
德國近年來推廣的新型雨水處理系統——“洼地—滲渠系統”,是包括各個就地設置的洼地、滲渠等組成的設施。這些設施與帶有孔洞的排水管道連接,形成一個分散的雨水處理系統。通過雨水在低洼草地中短期儲存和在滲渠中的長期儲存,保證盡可能多的雨水得以下滲,不僅大大減少了雨洪暴雨徑流,同時由于及時補充了地下水,可以防止地面沉降,從而使城市水文生態系統形成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