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三级色|麻豆激情在线|久久一级精品视频|天天躁日日躁性色aⅴ电影|美女热舞19禁深夜福利视频

以傳播城市化專業知識為己任
2025年07月15日
星期二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以白云機場為例論TOD模式在粵港澳大灣區的意義——廣州白云國際機場二號航站樓及配套設施工程創作實踐
時間:2023-04-12 23:11:06  作者:陳雄 

出發車道邊入口--潘勇攝影


陳雄  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廣東省建筑設計研究院副院長、總建筑師,


  航空+軌道+公路+航運的多式聯運,成為當代中國城市之間連接的重要方式。機場,作為城市中規模最大、能級最高的交通樞紐,是城市與世界交往的窗口。縱觀國內外知名機場,“多式聯運”、“臨空經濟”等主題詞所代表的空港TOD模式已悄然孕育,機場成為區域新興板塊強勢崛起的見證者。

  廣州白云國際機場是全國三大國際樞紐機場之一,是粵港澳大灣區航空樞紐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廣東省“5+4”機場群的核心。以白云機場為中心,12小時可直飛 “一帶一路“主要合作國家和地區,4小時航空圈覆蓋東南亞重要樞紐,加強區域經濟合作與民間文化交流。融入國家鐵路網,與城際、地鐵無縫銜接,1小時可達大灣區各城市和重要產業平臺,與南沙港、黃埔港、粵港澳客運碼頭等大灣區航運樞紐聯動,服務人口超5000萬。國際樞紐建設,對于打造世界級機場群,促進廣東省乃至全國對外開放,加強與東南亞經濟合作,推進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有重要意義。白云機場擴建工程(二號航站樓及配套設施)是“十二五”規劃和《珠三角規劃綱要》重點建設項目。

  2018年啟用的白云機場T2航站樓,作為交通引領城市發展的典范,是為基礎設施做加法的復合功能載體,城市群經濟合作的動力引擎。

  二號航站樓是超大型國際樞紐航站樓,設計年旅客量4500萬人次,本期擴建總機位78個,其中近機位65個,建筑面積65.87萬平方米,為四層混凝土大跨度鋼結構建筑。配套交通中心及停車樓建筑面積20.84萬平方米,為地下二層地上三層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筑,實現陸側各類交通方式有機換乘和旅客便捷停車。

  二號航站樓總建設規模大于90萬平方米。 

  二號航站樓以旅客體驗為導向,充分滿足旅客需求的國際航空樞紐為目標進行設計,在規劃構型、流程布局、空間造型、綠色節能、商業設施、地域特色、技術設計、智慧機場等多方面進行了創新設計,追求先進,特色鮮明。

  航站樓是現代建筑的典范,是迎接旅客的重要門戶,同時也是讓世界各地旅客在此交匯的航空樞紐港,人們在這里交錯過往,或者利用航站樓作為休閑和商業的去處。從現代意義上來講,航站樓已不僅是一個單純擔負交通的功能場所,而是一個許多旅客此交匯,許多活動同時發生的場所。二號航站樓建筑體量龐大,空間氣勢恢宏,功能高度集中,是一個猶如微型城市的超級建筑,其優點在于夠節約大量的土地資源、空域資源,同時陸側交通設施集約化更有效率,與此同時也帶來一系列問題,比如功能流線空間組合復雜、旅客方向選擇多、步行距離長。面對體量和空間如此龐大的建筑,旅客無疑會有潛在的壓力,擔心自己迷失,并可能因此而焦慮,我們的設計需要特殊考慮,以便使二號航站樓在各個環節都能夠有效緩解旅客的壓力,以人為本就是要使得旅客對于這個超級建筑感到有親和力,這既是我們的目標,也是設計中的指引。如何給予旅客一個美好的體驗,如何創造出充分代表廣州的設計,這些都是我們在設計中最關注的問題。由機場而展開的旅行可能是我們遠離繁囂都市的目的,也可能是另一個美好開始。 美好,從云端開始。


氣勢磅礴的二號航站樓及交通中心建筑群--潘勇攝影


  1.賦予建筑靈魂的“云”概念

  二號航站樓的創作,建筑師抽取白云元素,形成“云”概念。“云”概念構思包括多重內涵,與“白云國際機場”天然契合,也預示了旅客即將開始飛行于藍天白云的夢幻旅程;“云”概念借鑒了當今最新科技云計算的理念,喻示著二號航站樓的設計與建設將集成當今時代的創新科技和理念,致力于為旅客帶來良好出行體驗。 “云”概念與機場航站樓的功能特征非常吻合,飛行就是旅客群體的流動,交通建筑的效率與便捷非常重要。

  2.實現“平安、綠色、智慧、人文四型機場” 

  1)創建布局合理、功能齊備、流程順暢、便捷高效的平安航站樓:合理規劃流程及功能布局,確保旅客出行與運行管理效率。努力建構服務設施及安全保障設施體系,確保服務標準與安保水平。

  2)創建地域特色顯著、環保生態的綠色航站樓:充分發掘地域特征及傳統文化特色,綜合采用多種綠色建筑技術,力求達到資源、能源的最大化利用,創造高效、健康、節能、舒適的新型綠色機場建筑,促進人與自然、環境與發展、建設與保護相平衡的航站樓體系。被動式節能手段也得到充分運用,如外遮陽、通風設施、屋頂綠化等,結合其他主動式節能技術達到綠色三星設計標準。

  3)創建科技領先、智能高效的智慧航站樓:采用航班動態通知、自助行李托運、 DCV小車自動行李分揀、生物技術識別等先進技術,打造全流程的智慧體系,以智 能科技引領高效服務。

  4)創建主題突出、內涵豐富的人文航站樓:將底蘊深厚的華夏文明與特色鮮明的 嶺南文化融入設計,通過文化設施建構、文化展示區域預留、文化特征融入設計 內容等方式,充分展示航站樓的人文氣息。 

  5)創建外形磅礴、空間流暢、景致宜人的現代化門戶航站樓:承接并拓展一號航站樓的標志性設計元素,塑造現代大氣的外形的特征,保持主要空間的特色與銜接,營造步移景異的空間景觀效果,體現標志性的門戶形象。航站樓內的嶺南花園,讓出發旅客在現代化的航站樓內可以感受到傳統園林的魅力。 

  6)創建設置靈活、彈性預留的可持續性航站樓:結合布局、流程及機場未來發展需求,預留增設功能及發展建設空間。


綠意煥然的嶺南花園--潘勇攝影



  3.符合樞紐型機場需求的航站樓構型

  航站樓構型涉及空側運行、陸側交通及航站樓流程等最為核心的功能工藝。新白云二號航站樓采用“指廊式+前列式”混合構型,具有飛機停靠面長,近機位多、近距離大機位多、旅客步行距離適中、國際國內互換方便等優點。

  陸側交通一體化,實現城軌、地鐵、大巴、出租車等各種交通方式無縫連接,平層解決主要交通換乘,縮短換乘步行距離。實現空、軌、陸多式聯運,垂直與水平交通無縫銜接、立體換乘,集約一體。

  4.便捷完善的旅客流程設計

  作為一個大型的復合樞紐機場航站樓,二號航站樓擁有各種類型的旅客流程。國內流程采用混流模式,單一方向的旅客流程,流程覆蓋航空公司所有產品。國際國內,中轉平層轉換,流程簡捷。主流程旅客步行距離短。從車道邊下車后,到最遠登機口步行≤700M,步行時間<9分鐘。

  運用自助值機、自助托運、自助安檢認證、自助登機、室內定位、人臉識別等技術,實現無感化通關,智能化出行。

  對于貨物及行李分揀,我們完全憑借DCV小車技術實現分揀處理全流程,效率安全、可靠性高,是全國首例。

  采用國內國際可切換的混合機位流程。混合機位豎向設四個功能樓層,四層為國際出發層,三層為國際到達層,二層為國內進出港混流層、一層為設備、辦公、機坪服務層。國際和國內旅客可同時分層候機,切換登機,提高了機位使用率。


室內為一體設計的值機大廳--潘勇攝影


  5. 融合旅客流程的非典型商業綜合體

  根據對國際國內機場不同案例及對商業中心的研究,提出了獨特的航站樓商業概念——非典型商業綜合體。航站樓的重中之重是旅客流程,旅客聚散集中,旅客流動性高,停留時間短。因此,為了達到增加非航收入的目標,在和商業顧問共同研究之后,從多方面創造了不同于國內其他樞紐機場的航站樓商業布局模式:整合旅客流程,合并商業動線;創造躍層中庭,營造商業氛圍;組合功能布局,控制業態配比;引入生態綠化,優化商業環境。結合流程巧妙融入商業設施,使旅客在出行途中可享便利的購物的環境,增加非航收入。

  6.“空、軌、陸、海”聯運的立體交通樞紐

  我們賦予航站樓出行通勤、消費購物、餐飲娛樂、休閑游憩等復合功能,提供了高品質的一站式生活場景。這里是廣府文化和城市發展成就的展示廳。是交通、服務、產業三位一體的景觀地標,樞紐門戶。

  大型航站樓建筑設計是多學科融合與創新的典型例子,需要建筑師深入理解航站樓各方使用的需求,還要與其他各專業顧問密切配合。二號航站樓自通航以來,獲得業界及社會的廣泛好評,榮獲全球五星級航站樓等獎項。

  2019年9月,國務院印發了《交通強國建設綱要》,將交通體系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建設世界級機場群,提升廣州白云機場國際樞紐競爭力,與周邊機場優勢互補、協同互促,攜手推動臨空經濟發展。

  白云國際樞紐作為國際資源聚合器,助力廣州空港經濟區發展。隨著廣河高鐵接入,穗莞深城際和廣佛東環城際開通,使白云機場進一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鐵路網。


陽光明媚的值機大廳--潘勇攝影


  未來,粵港澳大灣區將新建11條高鐵高鐵線,13條城際線,將擁有近200個鐵路站場,超50個站場周邊正在建設與孕育產業新城與樞紐綜合體。

  密集的鐵路網,拉近白云國際樞紐與空港經濟區與大灣區其他地區的時間與空間距離,輸出空港TOD和AED模式,優化珠三角機場群與港口群的區域分工與協作,攜手提升大灣區世界競爭力。

  廣州白云機場是“空、軌、陸、海”聯運的立體樞紐,它有效促進“交通+產業+人”融合發展,隨著T3航站樓的謀劃建設,白云機場將建設世界級航空樞紐,并成為助力大灣區建設世界級灣區的強引擎,代表大灣區參與世界競爭與合作。

  空、軌、路、海融合,交通引領城市發展。

  “空、軌、陸、海”聯運的二號航站樓與一號航站樓交相輝映,助力廣州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城市、以及中國建設成為世界民航強國的偉大戰略目標!

相關新聞
友情鏈接:  國務院 住建部 自然資源部 發改委 衛健委 交通運輸部 科技部 環保部 工信部 農業農村部
國家開發銀行 中國銀行 中國工商銀行 中國建設銀行 招商銀行 興業銀行 新華社 中新社 搜狐焦點網 新浪樂居 搜房
中國風景園林網 清華大學 北京大學 人民大學 中國社會科學院 北京工業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 北京林業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
城市化網版權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