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盼改造,年年沒動靜”——這是許多老舊小區居民的心聲。截至2024年底,全國已完成21.9萬個老舊小區改造,惠及超5000萬戶家庭。但為何仍有大量居民感覺“被遺忘”?記者通過政策梳理、數據分析和實地探訪,揭開改造推進中的現實困境與突圍路徑。
一、改造“卡”在哪?四大矛盾浮出水面
國家規定優先改造2000年前建成且未被納入拆遷計劃的小區,但部分房齡達標小區因產權復雜、被劃入遠期拆遷范圍而“落選”。例如西安幸福小區雖建成于1984年,但因規劃調整已連續5年申報未獲批。
2、資金困局:三方共擔難落實
●居民出資意愿低,僅30%住戶愿為加裝電梯等付費。
3、民意分歧:一票否決成常態
●加裝電梯、拆除違建等常引發矛盾。江蘇某小區因1戶反對導致電梯加裝停滯3年,類似案例在改造糾紛中占比超40%。
4、施工瓶頸:老城改造“螺螄殼里做道場”
狹窄巷道限制機械進場,日均有效施工不足6小時;管線遷改需協調10余個部門,工程延期率高達35%。
二、破局之道:2025年新政釋放利好
●強化保障:簡化審批流程、加大專項債支持,允許使用住宅維修資金。
2、典型案例
●榆林榆陽區:2019-2024年改造209個小區,32個正進行預算評審。
三、居民自救指南:如何跳出“等待怪圈”
1、主動查詢:
登錄屬地住建部門官網,如南京已公示138個待改造小區名單;
2、組織協商:
提前成立業主委員會,就加裝電梯、物業引入等達成共識;
3、政策借力:
關注城市更新專項債分配,推動社區申報納入年度計劃。
四、專家展望
住建部原總經濟師,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主任、城市更新研究中心主任李秉仁表示,我國未來一個時期,城市更新和老舊小區改造任務十分繁重。隨著2025年城市更新加速,改造重點將從“硬件升級”轉向“完整社區”建設,涵蓋養老托幼、智慧安防等15分鐘生活圈配套。居民既是受益者,更應成為參與者,才能讓老舊小區真正煥發新生。
互動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