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皮書指出, 2000年以來,北京市流動人口總量一直呈現高速增長的勢頭,年均增長70萬。未來北京市流動人口持續增長的勢頭可能還將延續至少20年。北京市急劇膨脹的流動人口規模,將給北京市經濟社會資源環境帶來嚴峻挑戰,現階段北京人口規模調控已刻不容緩。
北京流動人口的無序流動造成了城市秩序混亂,公共資源不足,交通壓力明顯,治安形勢嚴峻。流動人口的無序居住造成了房屋租賃市場混亂,城鄉結合部流動人口聚集問題嚴重,違章建設大量存在。
而且,隨著流動人口總量的增加,登記流動人口占全市實有人口的比重已經達到了40%,有些流動人口重點地區甚至出現戶籍人口和流動人口倒掛。大量流動人口不僅保持相對穩定,而且長期定居的傾向更加明顯,已成為實際意義上的北京市民。
藍皮書認為,人口不單是北京自己的問題,而是事關北京在全國的城市化進程、功能區定位、產業結構升級和轉移等重大問題中的結構功能定位。以戶籍人口為 主要對象和參照的人口調控思路和模式,難以適應人口結構及發展變化的要求。必須用實有人口的理念統領首都人口發展戰略、管理服務模式、各種政策和措施的制 定和實施。具體而言,實有人口應根據居住或滯留時間分為永住人口、常住人口、短住人口、暫住人口、過往人口五類。
藍皮書指出,首都北京城市功能超載是人口困境的根本原因,向外疏解不符功能,緊扣首都北京城市功能定位,是化解人口流動梗阻的戰略方向。必須梳理與首 都城市功能定位不符的功能及組織。把中低端制造業、低端批發市場、部分院校(特別是民辦大學)、部分醫院(特別是傳染病醫院)和部分不必在京的黨政軍機構 疏散出北京地區。只有這些功能及機構實現外遷,為之服務的常住和流動人口隨之外遷,才能從根本上緩解首都人口壓力。
此外,梳理并外遷與首都功能定位不符的機構,必須有中央政府的支持和組織保障。建議成立包括中央黨、政、軍主要機構領導和北京市領導的“首都委員會”,統籌規劃、調控首都的功能及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