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轉移階段轉換 多項新舉力促突破
時間:2011-09-14 15:17:24
來源:南方日報
在廣東持續推進的“雙轉移”戰略中,產業轉移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在過去的三年多里,廣東產業轉移成效如何?問題何在?下一步還有什么舉措?南方日報記者就此專訪了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主任楊建初。
產業轉移工作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效
南方日報:請您簡要評價一下,目前產業轉移工作是否達到了預期目標?
楊建初:我認為目前產業轉移工作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效,較好地完成了“三年初見成效”的目標,可以簡單概括為四句話:區域經濟更協調,結構調整更優化,發展方式漸轉變,人民群眾得實惠。
南方日報:能否舉些具體的事例來說明。
楊建初:這樣的事例很多,就拿對我省欠發達地區來看,產業轉移對當地的經濟發展、群眾增收致富的帶動作用尤其明顯。比如電白縣借助產業轉移工業園發展海產品加工業,帶動了全縣乃至茂名市羅非魚養殖的快速發展,促進了當地養殖戶的增產增收致富;韶關的南雄市,自從設立以精細化工為主導的產業轉移園以來,一舉成為全省乃至全國精細化工企業青睞的投資熱土;中山(河源)產業轉移工業園著力打造富民工業園,引導河源市貧困村籌資在園內興建出租廠房,已累計分紅2500多萬元,解決了村集體年經濟收入長期不足3萬元的問題。
南方日報:您剛說的是欠發達地區,那么珠三角地區是否能夠在“雙轉移”中得到實惠?
楊建初:珠三角這幾年產業轉出、“騰籠換鳥”的步伐也在明顯加快,推動了本地產業的轉型升級和集聚發展,同時也使珠三角人居環境持續得到改善。比如佛山南莊鎮,曾經一度是陶瓷產業的污染重鎮,近幾年轉移關停了全鎮75家陶瓷企業中的62家,保留下來的13家企業全部實現清潔生產,一舉摘掉了污染帽子,成為環境優美的宜居城鎮。但它的陶瓷業并沒有因此消亡,而通過迅速發展形成了研發、設計、會展、物流、信息等總部經濟形態。這種環境脫胎換骨式的改善,使南莊成為了高技術產業的投資熱土,目前已有投資過100億元的新能源汽車、LED等項目準備落戶。
四大問題亟待解決
南方日報:產業轉移還面臨哪些亟待解決的主要問題?
楊建初:一是產業轉移園用地指標嚴重不足和低水平利用同時存在。用地指標緊缺已成為制約園區加快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多數園區出現了項目等土地的狀況;而另一方面,園區已開發土地的利用管理仍較為粗放,我省目前園區單位面積投資強度和產出強度平均分別為166.74萬元/畝和97.17萬元工業增加值/畝,節約集約用地工作有待進一步加強。二是融資難問題仍未緩解。盡管省財政不斷加大資金支持力度,但在貨幣政策收緊的大環境下,園區和企業融資難問題愈加凸顯,省財政相關扶持資金放大使用效應受限,園區建設資金缺口仍比較大,使得園內基礎設施如環保等設施建設仍然滯后。三是入園項目質量有待提高。目前投資大、帶動性強、經濟社會效益好的入園項目還不多;部分園區產業集聚度不高、產業集群發展不快;園內產業上下游配套不足和服務平臺建設不夠完善也一定程度影響了招商引資的質量和進度。四是區域合作機制仍需進一步理順和落實。
珠三角共建方的主體責任意識仍不強,合作共建的主觀能動作用尚未充分發揮;同時也存在推動產業轉出辦法不多、導向性不強、利益協調困難等問題,影響了“騰籠換鳥”的進度和跨區域產業合作的深入推進。
集中資源優先扶持
南方日報:下一步推進產業轉移工作的思路是什么?
楊建初:下一步,我們要以全面實現雙轉移“五年大見成效”為總目標,以胡錦濤總書記視察廣東及汪洋書記在韶關考察和在省政協產業轉移專題協商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為指導,認真落實胡總書記“四個新”、“四個進一步”和省委省政府優先扶持“三重”發展的工作要求,真抓實干,加大力度,努力推動產業轉移工作實現新突破。一要集中資源優先扶持重點區域、重點園區、重點產業發展。二要堅持用城鎮化理念推進轉移園區建設。三要深入探索園區合作共建新機制。四要進一步加大對珠三角企業轉移的引導力度。五要堅持“大轉移”和“小轉移”一起抓。六要嚴把產業準入關。
南方日報:據了解,集中資源優先扶持重點區域重點園區重點產業是我省“十二五”推動產業轉移的重要思路。請問什么叫集中資源優先扶持?
楊建初:省政府已經出臺《關于優先扶持產業轉移重點區域重點園區重點產業發展的意見》,集中有限資源,從項目布局、土地政策、財政政策、金融服務、基礎設施、環境資源、人力資源、體制機制等方面保障扶持“三重”發展,力爭產業轉移工作率先在“三重”取得新突破。
南方日報:為什么堅持用城鎮化理念推進轉移園區建設?
楊建初:工業化和城市化是區域經濟發展中相互促進的兩股力量。簡單講,工業化讓企業進得來,而城市化讓企業留得住。放眼國際國內,美國硅谷之所以成為世界科技創新的策源地和最成功的高科技園區,就在其優良業態和城市功能的結合。據有關調查顯示,落戶硅谷企業中的70%的公司,都是因為那里的“氣候和生活設施好”。臺灣新竹科學工業園之所以成功躋身世界著名高新科技園區行列,也是得益于遵循城市化理念科學超前規劃發展園區,在創建之初就確定了科學化、學院化、國際化的建園方針,同步規劃工業區、住宅區以及休閑娛樂區,使園區的發展具有前瞻性、長遠性。還有蘇州工業園,它能夠發展成為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高科技工業園區,主要經驗就是其積極探索新型工業化和城市化相結合的發展之路。為此,我們必須堅持城市化的理念,按照產業發展、生活配套、服務完備的方向,努力把產業轉移園建設成為宜工、宜商、宜居、宜創業、宜創新的樂土,使園區擁有源源不斷的內生發展動力和強大的生命力。
南方日報:園區合作共建機制是我省推動“雙轉移”的重要探索成果?
楊建初:是的,所以我們要深入探索園區合作共建新機制。從實踐來看,要增強珠三角共建的積極性,就必須按照既給壓力、又給動力的思路,強化珠三角地區政府的共建責任,認真實施好“省級產業園升降級制度”,對搞得好的園區加大用地、資金等支持,對搞得不好的園區實行“摘牌”。同時,貫徹落實好“產業轉移工業園合作共建工作的指導意見”,指導推動各地創新園區合作共建模式,推廣深圳-汕尾、順德-英德模式,形成利益共享機制。還要推行園區管理主體與開發主體相分離,引入多元投資主體,探索解決園區經營主體虛化、管理行為短期化的問題。
南方日報:如何進一步加大對珠三角企業轉移的引導力度?
楊建初:企業是產業轉移的主體。我們要善于運用“胡蘿卜+大棒”政策,全面落實省政府在園區收費、用地、用電和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優惠政策,著力打造好產業承接平臺,切實降低企業轉移和經營的成本,增強企業轉移入園的動力。同時,推動珠三角政府抓緊出臺分行業相關標準,適當提高產業準入門檻,引導一批企業加快向東西北地區轉移。
南方日報:什么叫“大轉移”和“小轉移”一起抓?
楊建初:在東西北地區打造產業轉移工業園,既是承接來自珠三角乃至國內外產業“大轉移”的需要,也是促進粵東西北地區城區結構優化、承接來自城區傳統產業“小轉移”的需要。我們必須緊緊抓住省委省政府今年部署舉辦的三場大規模招商引資活動的機遇,加快引進一批規模大、帶動作用突出的大項目,讓這樣的項目和企業成為園區發展的“發動機”,帶動上下游配套企業、關聯企業進園,形成完善的產業鏈,促進園區產業集群化發展。同時,進一步加大引導力度,促進粵東西北地區城區傳統產業向園區轉移,加快這些地區工業進園、產業集聚和規模化發展步伐,推動園區成為吸納農村勞動力就業的主要渠道。
南方日報:如何防止產業轉移過程中的污染轉移,是社會普遍關心、也是我省推進產業轉移工作中必須切實回答好的突出問題?
楊建初:所以我們要嚴把產業準入關。我們必須按照中醫“治未病”的思路,從源頭上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企業和行業的發展,當前關鍵是各個園區要積極制訂單位土地面積投資強度、產出率、企業項目技術裝備水平、能耗水平、環保標準等準入門檻。達不到標準的,堅決禁止進入,達到標準的,積極引進大力發展,促進產業在轉移中實現轉型升級。同時,要堅持一園一主業的發展方向,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行清潔生產,不斷提高園區的產業集聚、環境保護和節約集約用地水平,把園區建設成為工業文明與生態文明互促共進的新型工業化典范,成為粵東西北地區綠色崛起的突出力量。
哪五大共建模式?
鏈接
■
模式1:扶持共建模式
扶持共建模式是當今廣東省產業轉移工業園區大多采用的一種模式。
記者了解到,該模式是由珠三角以幫扶的形式提供部分開發建設的資金并參與園區管理和招商引資工作。
但主要的開發建設、招商引資、管理服務是由園區所在地方政府完成的,而欠發達地區能夠獲得主要的收益。
“這類模式是目前廣東省產業轉移園區建設的主流模式,它有效彌補了欠發達地區開發建設能力的不足,中山(河源)產業轉移工業園、東莞(韶關)產業轉移工業園等產業轉移工業園是這類園區的典型代表。廣東省經信委有關人士在接受采訪時介紹道。
模式2:合作共建模式
合作共建模式是在省產業轉移工業園規劃制定、資金投入、開發建設、運營管理等方面進行全面合作,雙方依據合作協議明確分工,權責對等,利益共享。
以深圳和汕尾特別合作區為例,開發由深圳方主導,而基本的保障權、服務權由汕尾方主導掌握,實現兩城市、園區、縣
(區)
招商引資和利益協調的共同體。英德和順德共建的產業特別合作區也是如此,順德區與英德市簽訂區域經濟合作協議,順德區政府負責開發、管理,其稅收和GDP數據等由雙方共享。
這種模式是一種更加強調優勢互補、共同開發、互利共贏的“雙主體”園區建設模式。汪洋書記在對兩地調研時對這種模式給予其高度評價并特別要求把深汕特別合作區列入省級發展戰略來規劃推進。
模式3:托管建設模式
托管建設模式是將園區規劃開發、運營管理等在一定期限內委托給具有資金、產業、管理或資訊等優勢的受托方運作,雙方通過托管協議約定各自權利義務,分享收益。
深圳龍崗(吳川)產業轉移工業園是這一模式的代表之一。“這種模式能夠充分發揮珠三角地區合作方比較優勢,在資源投入、招商引資、管理服務等方面加大力度,從而使園區在較高起點快速開發,盡快形成產業規模”。廣東省經信委有關負責人介紹道。
模式4:股份合作模式
股份合作模式是指粵東西北或珠三角地區一方獨自出資或合作雙方共同出資成立公司,負責園區規劃、投資開發、招商引資和經營管理等工作,按照股本比例分享收益。
這一種探索企業化運作和管理的園區建設發展模式。目前中山火炬(陽西)產業轉移工業園正是這種模式的先行者,中山火炬集團下屬5個子公司共同出資成立了中陽聯合開發建設有限公司,主導園區的規劃建設和招商引資。
廣東省經信委有關負責人介紹:“這種引入園區建設市場化運作的方式才是保障園區規范發展、可持續發展的良性機制,也是未來園區建設和管理所倡導的方式之一”。
模式5:產業招商模式
產業招商模式是粵東西北地區委托第三方開展省產業轉移工業園招商引資工作,雙方簽訂招商協議,受托方按照園區總體規劃、產業規劃及招商要求開展招商工作,并按照協議享受招商獎勵等利益。
目前江門產業轉移工業園正在探索這種產業合作方式,在園區內劃出一定范圍,由順德方推動引導順德企業入園,雙方分享招商收益。深圳(潮州)產業轉移工業園也計劃在園內與深圳合作方共同推進家具產業基地的招商引資工作。
產業轉移工業園在三年的實踐中探索出了五種共建模式。
共建模式是區域合作有效模式
近年來,廣東在探索區域合作上又有了新的成果。在產業轉移園區建設方面,我省探索出了扶持共建模式、合作共建模式、托管建設模式、股份合作模式、產業招商模式五種。在廣東省面臨區域發展不協調,轉型升級阻礙重重之際,產業轉移園區共建模式成為區域合作的一個有效路徑。
[成效一]
促進了區域產業對接
“騰籠換鳥“是珠三角產業轉型升級的一個形象的比喻。然而,珠三角地區受制于沒有廣闊的經濟腹地,高端產業發展受阻。
共建模式的實施讓珠三角產業鏈獲得了延伸,珠三角和粵東西北地區產業發展相互配套和一體化格局得以形成。
近年來聞名的“強華”模式就是產業對接的典型。廣州和梅州通過合作共建轉移工業園,利用梅州本地產業基礎和廣州的市場、資金、管理等優勢。
“產業互補對接的效果非常好,廣州(梅州)產業轉移園的發電機、起動機生產線為廣汽集團實現了低成本的擴張,更優化了資源的配置。”廣東省經信委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成效二]
帶動欠發達地區加快發展
缺資金、缺項目、缺載體、缺管理服務經驗這“四缺”一直是困擾粵東西北地區發展的瓶頸。共建模式的實施為這些地區的發展帶來了活力。
據統計,2011年上半年,全省35個產業轉移工業園內企業全年實現產值1421億元、稅收61.3億元,同比增長104.27%和44.82%。全省35個省產業轉移工業園入園項目數(含意向)2988個,投資額7030億元,同比增長35.8%和47%,其中已簽訂正式投資協議項目2444個,協議投資額5594.8億元,同比增長32.9%和51.4%;在建及建成項目2021個,投資額約3316.5億元,同比增長37.2%和47.5%,其中建成項目1448個,投資額約1552.5億元,分別同比增長45.5%和59.1%。目前省產業轉移工業園共吸納勞動力就業達52.4萬人。
從這些數據不難看出,共建模式為粵東西北帶來了資金和項目,隨之而來的就業和稅收更是推動欠發達地區的重要助推器。
[成效三]
加速了欠發達地區發展方式轉變
與以往只開發不規劃、邊開發邊規劃的落后模式相比,產業轉移工業園的建設更加突出了一個“好”字。
“究其原因,就在于園區實行先規劃后開發,規劃編制充分吸收珠三角地區先進園區的發展經驗,推動實現了工業園區、集聚集約發展,避免了走粗放式發展的老路。”廣東省經信委相關負責人介紹。
正是因為產業轉移工業園的建設的初衷在于轉型升級,所以工業園的建設也必然為欠發達地區吹去一片“綠風”。據統計,2009年園區新增單位GDP消耗新增建設用地均明顯低于所在地級市平均水平,單位GDP能耗也遠低于所在地級市平均水平。
[成效四]
打造了一個綜合性平臺
合作的又豈只是經濟。
產業轉移工業園的建設不僅實現了區域的產業對接,更是逐步成為一個綜合性、開放性的平臺。
經信委有關負責人在接受采訪時就介紹說,合作共建產業轉移工業園具有強烈的示范效應和借鑒意義,帶動了珠三角地區和欠發達地區相關方面的對接與合作。據了解,諸如廣州和梅州、東莞和韶關等就利用產業轉移工業園的形式深化了以往扶貧和對口幫扶的“友好伙伴”合作關系。
欠發達地區也為珠三角地區提供了培養干部的大平臺。每年珠三角地區都要派干部到園區掛職鍛煉,重新體驗創業期的艱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