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世界城市,不僅是單純的經濟目標,更包括政治、文化、社會等諸多領域。
濡染歲月滄桑的紅墻碧瓦,勾連市井生活的胡同小巷,側耳可聞京劇的鏗鏘之韻,俯拾即是歷史的層層風煙。近日,北京繽紛的文化圖景中,再添歌喉的珠圓玉潤:“中國三高”戴玉強、魏松、莫華倫全球巡演拉開序幕,折射出一個城市打造世界都市的文化雄心。
多年前,帕瓦羅蒂、多明戈、卡雷拉斯同臺放歌,成為音樂界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中國三高”雖然難以復刻“世界三高”的經典,但這一組合無疑展現出了極大的文化自信。
這種自信的源泉,系于中國文化藝術水平的大幅度提高,系于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也系于國家實力和地位的提升、文化影響力的世界延展。電影票房突破百億,孔子學院遍布四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覆蓋城鄉,在這種背景下,“中國三高”的出現順理成章。
在“中國三高”的誕生之城北京,文化創意產業就業人口已達11.5萬人,相比紐約的12萬,倫敦的14萬人,東京的15萬,這一數字已接近世界城市水平。這一數字,與市民的“一刻鐘文化圈”、世界第四的公共圖書館面積、350億元的文化藝術品交易總量、30萬家以上的文創企業一起,構成了北京打造世界城市在文化上的重要支撐和基本保證。
世界城市已成為北京官員話語體系中的高頻詞匯,無論是“具有世界影響力、聚集世界高端企業總部和人才的城市”的基本概念,還是“包括跨國企業總部基地、國際金融中心、全球產業中心、全球性信息中樞、交通運輸樞紐”等要素內涵,文化都應該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建設世界城市,不僅是單純的經濟目標,更包括政治、文化、社會等諸多領域。
未來學家托夫勒在上世紀80年代預言:“我們正進入一個文化比任何時候更重要的時期。”對于一個城市的發展,同樣如此。通過文化的吸引、感召、同化獲得認同感、親近感和歸屬感,這是一個城市形成世界性影響力、產生世界性輻射力的關鍵。更何況,“口紅效應”助推中國經濟走出低谷,我國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到GDP總量的2.75%,這都說明,文化不僅是軟實力,也是發展硬指標。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是十七屆六中全會上規劃的文化發展宏偉藍圖。目前,我國已有20多個省份提出建設文化強省、文化強市的目標。北京作為首善之區、作為文化中心,理應走在前列。“中國三高”將從北京出發開始世界巡演,而一個世界城市,同樣需要踏上從“北京歡迎您”到“北京走向您”的漫漫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