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三级色|麻豆激情在线|久久一级精品视频|天天躁日日躁性色aⅴ电影|美女热舞19禁深夜福利视频

以傳播城市化專業知識為己任
2025年07月19日
星期六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環保部:中國擬將PM2.5納入常規空氣質量評價
時間:2011-11-17 13:06:58  來源:人民網 
      本報北京11月16日電(記者武衛政)明明空氣中灰霾彌漫、能見度很低,為什么官方公布的空氣質量卻是“較好”?前段時間,多個地區的居民都有過類似的疑問。這一問題,今后有望得到解決。記者從環境保護部獲悉,各方高度關注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以下簡稱《標準》)從今天起向全社會第二次公開征求意見。與現行標準相比,《標準》征求意見稿在基本監控項目中增設PM2.5年均、日均濃度限值和臭氧8小時濃度限值,對PM10和氮氧化物濃度限值等要求更嚴。《標準》的完善,將更全面地反映空氣狀況,有助于減小統計結果和實際感觀之間的差距。

  今天,環保部科技標準司有關負責人就公眾關心的幾個問題作了解釋。

  公眾感觀與監測評價結果差異較大

  準備將PM2.5和臭氧(8小時濃度)納入常規空氣質量評價

  這位負責人介紹,PM2.5是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污染物。近年來,我國區域性灰霾天氣日益嚴重,與人為排放的大氣顆粒物不斷增加,尤其是PM2.5等細顆粒物增加有關。但是,我國現行的空氣污染指數(API)并未將PM2.5納入強制性污染物監測范圍,使空氣污染指數不能全面反映空氣狀況,甚至造成公眾自我感觀與監測評價結果差異較大的問題。在PM2.5污染問題日益凸顯的背景下,將PM2.5放入強制性污染物監測范圍,既是保護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的需要,也是解決灰霾等環境問題的需要;同時,也有利于提高環境空氣質量評價的科學水平。

  《標準》征求意見稿將PM2.5年和24小時平均濃度限值分別定為0.035毫克/立方米和0.075毫克/立方米,與世界衛生組織(WHO)過渡期第一階段目標值相同,符合我國目前經濟發展階段和環境管理的需求。目前,我國已經在部分城市開展了包括PM2.5在內的城市空氣質量試點監測工作。為配合新標準的實施,“十二五”期間,環保部將聯合國務院有關部門,繼續加大投入,加強環境監測能力建設,確保在標準生效時使各地有能力開展PM2.5等新指標的監測。

  至于將臭氧(8小時濃度)納入常規空氣質量評價,同樣是出于全面反映空氣質量及其對人體影響的考慮。我國此前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中,并非沒有臭氧監測,但依據的是一小時的監測值,即一天中監測到的每小時最大臭氧濃度作為指標,但是,這個時間值無法反映長時間累積臭氧濃度給人體造成的慢性傷害。有關研究表明,較低臭氧濃度情況下8小時暴露與健康效應直接相關。目前,主要發達國家對臭氧的評價也采用8小時平均濃度值。此次修訂在保留臭氧1小時濃度標準的同時,增加了8小時濃度這個項目,符合國際趨勢。在環境空氣質量實時報過程中,它可以更加有效地提示公眾和環境管理部門防護臭氧對健康的影響。

  臭氧和PM2.5污染加劇,灰霾現象頻繁發生

  《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不適應新的環境管理需求,必須盡快修訂

  這位負責人介紹,我國首個環境空氣質量標準自1982年制定并發布實施以來,先后進行過3次修訂。如今,大氣環境形勢的變化和現有標準的局限性,要求我們必須盡快再次修訂《環境空氣質量標準》。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以煤炭為主的能源消耗大幅攀升,機動車保有量急劇增加,經濟發達地區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排放量顯著增長,臭氧和PM2.5污染加劇,灰霾現象頻繁發生。現行空氣質量評價體系不能適應新的環境管理需求,部分污染物項目和限值需要調整,監測分析方法也需要更新。

  他說,修訂《環境空氣質量標準》,需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一是以最新的環境空氣質量基準研究成果為基礎制定標準,以保護公眾健康為最主要目標,重視保護生態環境和社會物質財富;二是充分考慮我國環境空氣污染特征和經濟技術發展水平;三是考慮國家環境空氣質量階段性管理目標,與現行環境空氣質量相關法律、法規、規劃、政策和標準相銜接;四是監測技術、設備和技術保障能夠實現大規模、長期連續監測。

  什么是PM2.5和PM10(鏈接)

  PM2.5是指大氣中直徑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顆粒物,也稱為可入肺顆粒物。與較粗的大氣顆粒物相比,PM2.5粒徑小,富含有毒、有害物質,在大氣中的停留時間長、輸送距離遠,因而對人體健康和大氣質量的影響更大。PM10是指大氣中直徑小于或等于10微米的顆粒物。

相關新聞
友情鏈接:  國務院 住建部 自然資源部 發改委 衛健委 交通運輸部 科技部 環保部 工信部 農業農村部
國家開發銀行 中國銀行 中國工商銀行 中國建設銀行 招商銀行 興業銀行 新華社 中新社 搜狐焦點網 新浪樂居 搜房
中國風景園林網 清華大學 北京大學 人民大學 中國社會科學院 北京工業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 北京林業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
城市化網版權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