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討論貨幣政策調整取向的過程中,多數研究型學者認為,穩定乃至偏緊的貨幣政策可以促進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和可持續發展,同時也有利于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發生。
出于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的角度,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認為,在未來若干年內,整個宏觀經濟政策的取向,都應該是緊貨幣、寬財政,因為目前我國社會整體貨幣存量水平并不緊張,而是處于較高水平。李稻葵指出,去年我國貨幣存量占GDP比重為180%,同時期日本貨幣存量占GDP比重為60%,歐元區為70%,美國為50%,我國是世界上貨幣存量占GDP比重最高的國家。高漲的貨幣存量對整個經濟而言,始終存在著潛在的風險。所以,李稻葵認為貨幣政策從緊應當是未來若干年的基本政策取向。
財政部財科所所長賈康也認同李稻葵的觀點。賈康指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宏觀經濟政策的表述相對清晰。目前我國已經進入后危機時代,在上一次經濟工作會議之后,貨幣政策已經明確要回歸穩健。2012年的貨幣政策可能較上一年略有調整,但這種調整必須結合國際經濟形勢來具體判斷。如果外部世界發生更不利的情況,貨幣政策不排除適度寬松的可能,但如果外部經濟環境好于預期,則沒有必要進一步加大寬松力度。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主任范建平對貨幣供給的態度相對溫和,但他也特別強調要注意超發貨幣帶來的人民幣貶值風險。范建平指出,2012年國內貨幣政策的靈活性非常重要,因為我國正面臨國際資本流向的新問題。他特別強調,要使得貨幣政策起到良好的調控效果,匯率制度至關重要。由于外貿出現負增長的跡象,所以有效匯率不應當繼續大幅上升,但同時人民幣也不能出現大幅度貶值的情況。
與學者的認識不同,以券商高管為代表的市場人士普遍認為,貨幣政策回歸常態化甚至適度寬松,更利于我國經濟迅速恢復活力,進而防范經濟下行的風險。
中金公司董事總經理王慶認為,從市場來講,貨幣政策的制定主要要看利率水平的高低,現在來看,要看地方與市場的實際利率水平,財政要看財政赤字的狀況。如果從利率水平來看,2012年市場將有望見到真正穩健的貨幣政策和相對2011年寬松的政策財政,這種真正穩健的貨幣政策實際上是對去年超緊縮政策的修正和回歸,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獲得資金的能力將得到增強,進而使他們有能力對經濟進行相應地刺激。
民生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滕泰認為,從宏觀上來看,無論是從短期還是從中長期來看,中國經濟增長的運行趨勢是向下的,當前要重點防范的風險是向下而不是向上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