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工程勘察設計界,潘國友絕對算得上是其中的一個腕兒。其主持的武鋼新3號高爐(容積3200m )工程設計、武鋼8號高爐(容積3800m )工程設計先后獲得部級優秀工程設計一等獎、全國優秀工程勘察設計銀獎;漣鋼2200m 高爐總承包項目,更是獲得了全國優秀工程總承包“金鑰匙”獎。憑借這一份份沉甸甸的成績,時值47歲的他便被評為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
勇啃 “硬骨頭”的勘察設計大師
時光倒回24年前,已在當時的武漢鋼鐵設計研究院從事設計工作3年有余的潘國友和他的同事們遇到了工作以來的第一塊“硬骨頭”——承擔武鋼新3號高爐工程設計任務。如何保質保量完成這個時間緊、任務重的設計項目,成為了擺在潘國友和同事們面前的一道難題。
面對本專業人員緊缺、向其他單位借調設計人員幾乎不可能的現狀,勇于擔當責任、30歲還不到的潘國友認識到,如果還按照以前的工作模式,按部就班,根本不可能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任務。經過一番思索,他向部門領導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以提高工作效率為突破口,打破以前“大鍋飯”式的工作模式,成立一個以高爐供料、上料、爐頂、粗煤氣除塵4個系統為范圍的設計承包攻關小組。他的這一提議得到了部門領導的大力支持。“當時這個承包小組可謂是老中青結合,其中既有50多歲的老專家,也有40歲左右年富力強的工程師,還有我這樣30歲不到的年輕人。盡管組員年齡差別較大,但我們的勁兒都朝一處使,爭取在較短時間內保質保量完成設計任務。”
時至今日,潘國友回憶起曾經的工作團隊,仍是滿臉自豪。他告訴記者,當時整個設計小組成員幾乎天天加班,工作非常辛苦。為了把項目設計成精品,他們查閱了大量資料。而在具體設計過程中,他們不拘一格,大膽創新,采用了當時國內該領域的很多先進技術,如無料鐘爐頂、焦丁回收技術等,尤其是焦丁回收系統在國內大型高爐設計中首次采用,僅此一項,該高爐每噸鐵可回收使用焦丁20斤左右,節能降耗效果明顯。
此外,針對礦槽、焦槽內襯經常受到料流沖擊和長期磨蝕、使用壽命不長的狀況,潘國友和他的團隊在設計中采用了一種新型鑄石內襯,既提高了內襯的耐沖擊性,又提高了耐磨性,使礦焦槽內襯的使用壽命大大提高。
最終,潘國友帶領他的團隊按時保質完成了承包范圍內的設計任務,受到了設計院和甲方的高度肯定。而其高效率的工作模式,也在設計院上下產生了很好的示范效應。
在“攻克”武鋼新3號高爐設計后,潘國友很快又遇到了另一塊難啃的“骨頭”——擔任中冶南方承接的漣鋼2200m3高爐總承包項目的項目副經理。在此之前,潘國友在中冶南方主要從事工程設計及管理工作,沒有做過工程總承包。接手項目之后,他感覺挑戰不少。首先,沒有可以借鑒的經驗。其次,項目管理人員嚴重不足。此前,公司純粹做工程設計,突然面對大型工程總承包項目,無論是采購,還是施工、安全管理等,管理人員都非常缺乏。再次,由于當時總承包的理念還沒有被廣泛接受,所以個別施工單位不太配合。另外,由于地質條件復雜,地基處理耗時較長,進而導致整個工程的時間非常緊張。
面對這一系列困難,潘國友和他的團隊沒有退縮,而是選擇了積極面對。很快,他們便制定出了工程總承包崗位責任制,規范了招投標流程,制定了詳細的標準合同范本和實施細則。果。最令他感動的是,為了確保整個項目如期完成,團隊中的每個人可謂是殫精竭慮。他們中有很多人半年沒有回過家,很多同事在現場累到嗓子都啞了。
正所謂天道酬勤。經過一年多時間的奮戰,潘國友帶領自己的團隊按合同完成了整個工程,并在同級別高爐中創造了“三個最”:進度最快,裝備水平最高,投資最省。也正是憑借這“三個最”,漣鋼2200m3高爐總承包項目獲得了冶金行業第一個全國優秀工程總承包“金鑰匙”獎。
惡性競爭是設計行業健康發展的最大隱患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勘察設計行業也有了很大發展。同時,勘察設計行業的發展也助推了經濟建設的發展。潘國友表示,目前中國設計行業整體上還較健康,各種專業技術人員也比較整齊。
但他同時提醒,近些年來,由于從事設計的公司及從業人員日益增多,為了分得一杯羹,行業里面出現了類似家電行業里面的價格戰。這其實是一種惡性競爭,長遠來看,不利于打造設計精品,會對整個行業的健康持續發展帶來較大的隱患和傷害。
而當記者問及與國外勘察設計相比,中國勘察設計水平何如時,潘國友自豪的表示,中國的勘察設計水平雖然談不上世界領先,但至少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無論是在理念,還是勘察設計裝備上,中國都與國際接軌了。
“不過,在一些細節上,可能還有些欠缺。首先是缺乏企業級的設計標準或手冊。一般來說,國外知名的設計公司都有自己的設計手冊,即便是新人,根據手冊上的標準都可以開展設計工作,但我們國內只有一些國家或行業標準(極少數設計院可能有一些自己的設計手冊),而絕大多數企業幾乎沒有公司級的設計手冊,這就可能導致在質量控制上出現一些問題。其次,在精細化設計或優化設計方面,同國外相比,我們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在談及未來中國設計行業的發展趨勢時,潘國友樂觀的表示,隨著中國工業基礎的夯實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設計行業還會有一個較長的發展周期。但他同時也向記者強調,一旦中國完成了城市化進程,設計市場也就基本趨于飽和了。在這種情況下,一個設計企業或單位若沒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或核心專利技術,很可能就會被市場所淘汰。
“也正因為如此,近些年來,我們公司在項明武董事長的領導下,加大了科技投入和人才隊伍的培養。2009年,公司專門成立了技術研究院,努力研發各種新技術。當年,我們就申請了113件專利技術。2010年申請了160多件,預計今年的專利申請大概在350件左右。
鋼鐵行業 “瘦身強體”勢在必行
近些年來,雖然我國鋼鐵產量屢創新高,但行業盈利能力卻不盡人意。在國家嚴厲調控房地產的大背景下,今年以來我國很多鋼鐵企業的發展更是陷入了困境。一時間,鋼鐵行業如何走出“大而不強”的怪圈也成為了社會各界探討的熱點話題之一。
潘國友直言,目前我國鋼鐵產業的發展確實面臨著很大問題,整個行業要想走出當前困境,必須“瘦身強體”!所謂“瘦身”,就是要堅決淘汰那些能耗高、生產成本高和環境污染嚴重的落后產能。所謂“強體”,就是要提高產業集中度,優化產業布局,節能降本,升級產品品種質量。
他說,其實國家早在幾年前就制定了鋼鐵行業淘汰落后產能的規劃,現在最需要的就是要把這個規劃落到實處。“如果還任由那些落后產能繼續生產,這不僅會造成環境破壞、資源浪費,還會導致節能減排成本的增加。
“更嚴重的是,那些能耗高、污染嚴重的中小鋼鐵企業如果繼續生產,資源、物流運輸等價格就會企高不下,鋼鐵產品供大于求的局面就不可能改觀,這必然會把整個行業的利潤拉下來。這其實對整個行業都是一種傷害。” 潘國友略顯沉重地說道。
目前,我國鋼鐵行業的產業集中度不僅很低,而且2001年以來還在不斷降低。利用淘汰落后產能的機會對企業實施重組,提高鋼鐵產業集中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我國鋼鐵行業在礦石資源、物流運輸等方面的國際話語權,另一方面有利于調整品種結構,提升產品質量。“此外,優化鋼鐵產業布局也勢在必行。”潘國友最后補充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