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建衡——建議7:加強對建筑隔震抗震研究
時間:2012-05-08 13:52:57
陸建衡:從力學上來說,一個建筑物從抗震上必需要求結構有足夠的剪力墻。剪力墻在結構分布中,不能把距離拉大了。現在通常情況下是3.3米、3.5米的開間。在寫字樓、辦公樓和住宅樓房當中,基本上都是3.3米至3.5米就得有一道承重的隔墻或鋼筋混凝土隔墻。
在地震爆發的時候,因為地震沖擊力產生了對建筑結構的剪切破壞力,而這些必需設置的隔墻將產生抵抗地震沖擊剪切力的作用。目前很多學校教學樓的教室都是大開 間,基本上都在10米左右,階梯教室、會議室、大禮堂(會堂)都在15米以上,有的是幾十米甚至百米以上,這些大空間建筑因使用要求,不可能是3.3米 3.5米設計隔墻,肯定是大空間了。這樣一來整座樓沒有足夠的剪力墻,地震來的時候,只要做認真的結構受力分析,這一個樓倒塌可能性很大。如果質量再不過 關,那就倒塌無疑了。
現在的建筑體系是上部結構與基礎為整體插入地球,跟橋梁最開始搞建設一樣,為整體結構一樣,火車一振動,橋梁 沖擊橋墩,就有破壞倒塌的危險。建議建筑物要搞減震和避震。地震對建筑的沖擊是對建筑基地造成毀滅性打擊,如果對基地造成了沖擊,建筑就抗不住,對多層建 筑,像教學樓、會議室、大會堂等,造成的威脅非常大,因為這些建筑的承重不是很大。這樣的樓要隔震很費勁,所以要避震。在建筑物的四周,將地震沖擊破壞力 的傳遞路線,全部切斷,要做成避震,把地震給避開。地震沖擊力要通過,我不能阻擋你,可以避開你。學術上一句話,“剛柔性結構動態平衡體系”要走這一條路 了。橋梁走了這條路,而且走得很成功。建筑結構也應盡快完成“剛柔性結構動態平衡體系”,避免將來再一次發生大地震時發生滅頂之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