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是農民投奔自由、追求幸福的自主行動的結果 從典型意義上說,城市和傳統鄉村的確是兩個世界。傳統鄉村社會的基本特點是物質匱乏,幾乎沒有財富積累,窮富等級比較固定,公共生活領域狹窄且受宗法關系控制,人無隱私和自由可言。此外,典型的傳統鄉村社會內部幾乎沒有市場交換,外部交換主要和達官貴人的奢侈生活有關。出身農村的青年對物質匱乏有一定了解,但對傳統鄉村社會的其他特點實際上沒有親身體驗。他們沒有在農村謀生的經歷;養家謀生的是他們的爹娘。
傳統鄉村社會,除貧窮之外,一般老百姓生活在沒有隱私、沒有起碼自由的人身束縛之中。長輩對晚輩的指教天經地義,而族長、鄉紳的金口玉言比法律還厲害。這里有一種無形的強制和普遍的壓抑。美麗的鄉村風光早已引起人們的視覺疲勞,并不能絲毫減輕他們的壓抑感。在這種生活中,人際之間的恐赫、強制和各種奴役性的潛規則所帶來的精神折磨,遠甚于物質貧窮的痛苦。我再次重復過去說過的話,典型的自然經濟條件下的農村生活不是《艷陽天》、《創業史》和《劉老根》里描述的那種生活,而是陜西作家陳忠實《白鹿原》里的生活,是《紅樓夢》里焦大、劉姥姥和佃戶們過的生活。
正因為鄉村社會的人身束縛具有普遍性,人們可能熟視無睹。一輩子在鄉村的人們可能對生活沒有多少抱怨,以為那是老天注定的。
但人們只要有了城市生活的體驗,便會發現城市生活的魅力。城市經濟需要專業化合作,至少在技術上提供了一種平等的基礎。生產一臺汽車,方向盤制造和車輪轂制造在技術上一樣重要。城市生活能保有隱私也有巨大的社會價值,就連一定歷史時期狠不過的城市資本也不大會侵犯人們的隱私權。隱私是一個自由的心理空間,這種東西在傳統鄉村社會花多少錢也買不來。城市的貨幣交換還放大了人的能力的差異,那些有創造力的人和普通人相比,所獲得的財富可以有天壤之別,而鄉村社會里人們能力的差異不過是多種幾畝地而已。
城市社會的魅力不止于此。年輕人喜歡談愛國,其實真正的國家觀念不是來自傳統鄉村社會。在傳統鄉村社會,人們有宗法觀念,有皇權觀念,有自然神的觀念,這些觀念基于外在的、前世發生的力量的統治,人們很難反抗。同樣地,人們也不會有真正的國家觀念;愛國其實是愛皇帝。只要皇帝倒掉,“國家”就崩塌,人們就服從新的皇帝。所以,在古代,游牧民族容易征服農業民族,因為游牧民族比農業民族有更強的地域觀念;在近現代,工業民族更容易征服農業民族,因為工業民族的城市治理半徑大,市場交易范圍廣,百姓具有真正的國家觀念。這是解釋中國過往歷史的一種基本觀念。西方人對中國一次次取得戰爭的勝利,不是西方人有三頭六臂,而是中國百姓在不清楚皇帝是誰的時候,缺乏真正的“敵人”的觀念。鄉村社會的人們常常在家族械斗時更容易主動赴湯蹈火。近代早期,我們的士兵在戰場上可以朝天放槍,那無論多么先進的武器都排不上用場。洋務運動以后,中國逐漸有了近代工業,黃埔軍校又傳播了新的軍事技術和軍事組織知識,國家觀念開始普及,中國人的戰爭能力才強大起來。從這個意義上說,愛國就要愛工業,愛城市,愛市場,就應僅僅把把農業當做國家的基礎,而不是基礎上的大廈。
概念的討論需要極端,而實際生活是模糊的。若做世界比較,中國的城鄉關系在歷史上不同于西方。西方的宗法關系限于鄉村貴族,而我們的宗法關系具有普遍性。我們這里是家國難分,只不過所謂“國”是皇帝的天下。一個村莊是小的宗法共同體,全天下則是大的宗法共同體。所以,中國鄉村社會的一介匹夫也可以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雖然這個天下多是皇帝的天下。如今搞市場經濟,這倒成了中國建立統一市場的寶貴歷史遺產。因為這個歷史遺產,像印度這樣的國家,要在三五十年里趕上中國實在不容易。但我們千萬不要盲目陶醉,以為這是中國鄉村社會的優勢。統一性只是外殼,如果沒有現代性的內涵,沒有市場關系的引入,我們斷斷不會有今天。但總體上我對中國的前景很是樂觀。
即使在當代中國,城鄉關系也是灰色的。真正的傳統村落越來越少,而我們的城市也不見得完全見不到宗法關系的影子。要知道,我們如果對城市生活不滿意,其實你討厭的恰恰是城市的鄉村烙印。例如,最令剛進城的農村出身青年人窩心的是就業機會的不平等,人們感覺到種種潛規則的起作用,透明天花板壓在頭頂,職場是一個個土圍子,有的職業領域除非你有特俗背景,否則就別想進到里面去。面臨這種局面,年輕人不免沮喪、憤懣,乃至絕望。若回到鄉村,發現那里發生了變化,金錢關系裹挾著宗法因素,溫情的親情面紗被斯得七零八落,也落得心灰意冷。有的鄉村開始給8歲孩子做壽,甚至給家養牲口做壽!兩廂比較,彷佛在“不同人間切換”,且不知何處是個歸宿!其實,這不過是鄉村社會向現代化邁進過程中的瑕疵而已,能讓我們心靈安家的,是讓我們的鄉村超著現代化繼續奔跑!
當然,幾億流動人口有自己的困惑和彷徨。沒有什么靈丹妙藥讓他們一劑服下便心爽氣清。中國需要進一步現代化,且能夠現代化。未來我們的城市會更多、更大、更加現代化。我們也將保有鄉村,但現代化的鄉村是城市的延伸,現代農業是城市食品市場的第一車間,而不是改頭換面的宗法關系的堡壘。鄉村經濟將全面被現代信用關系所覆蓋,城市所擁有的隱私保護和自由心靈空間也將延伸到鄉村。這個過程不會太快,但趨勢卻不可逆轉。
鄉村牧歌是詩人虛幻飄渺的憧憬,而牧歌的自由精靈隱藏在城市。我們要吟唱傳統鄉村社會的挽歌和城市生活的牧歌,在時代詠嘆的二重奏之中,確定我們每個人的心靈歸宿。
二 關于城市化問題,有人除過對農村人口轉移的必要性認識模糊以外,還對城市吸納人口的潛力表示懷疑,以為中國城市就業機會不足,能源短缺,土地短缺,住房供應不足,都不允許城市化速度太快。我以為這種疑慮是沒有根據的。
我國過去十幾年的城市化速度比較快,城市化率平均每年提高一個百分點以上,只是這種城市化不是很實在,一部分農民工沒有真正在城市安居樂業。這個速度的確不算低,超過了美國城市化最快時期的速度。按我的測算,如果繼續保持既有的趨勢,我國的城市化率在2032年達到70%,城市人口在大部分年份每年增加1600萬左右,農村人口每年減少約1200萬左右,峰值是1357萬。如果城市化率每年提高1.2%,則城市人口每年增加約2000萬,農村人口每年減少1300萬直至1600萬。這個速度我們的城市能承受么?
按前面的假設,到2032年,我國城市就業增長率從2.7%會下降到1.6%,平均年遞增率為1.7%。這個時期我國的GDP增長率扣除物價因素,每年按9%算,那么,國民經濟增長對就業增長的彈性平均為0.19。這就是說,國民經濟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就業只增長0.19個百分點。讓我們看看美國的情況。美國1919年至1957就業增長率平均為1.89%,扣除物價因素后,GDP實際增長率3.94%,彈性值為0.48。這就是說,美國經濟高速增長期國民經濟對就業的拉動能力是中國的2.53倍![1]我們很難用中國比美國科技進步更快來解釋這個巨大的差異。我傾向于按中國人的勞動時間過長來解釋這個差異。由我領銜的課題組的農戶調查(10個省的約1000個農戶)表明,80%的農民工在城市的工作時間每周在50小時以上,超出標準工作時間20%以上。粗略計算,如果城市職工普遍這樣超時工作,意味著全國減少6000萬以上的就業機會。換句話說,如果我們按照美國國民經濟對就業的拉動能力計算,我國的城市化的速度還可以更高,城市化率每年可提升到2.5%以上!這難道還能說我們的城市缺乏就機會么?
三 說中國城市缺乏土地,因此不能快速城市化,更缺乏依據。我們知道,一平方公里一萬人的人口密度,是花園式城市的標準。按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我國城市的人口密度在3000人/平方公里左右,常說沒有土地的東部城市的人口密度比西部還低。城市建成區的人口密度也只是一平方公里一萬人。我的測算表明,我國城市人口的密度和經濟發展水平呈負相關,相關系數為-0.26。[2]這些事實表明,我國城市利用現有土地還可容納1倍以上的人口!此外,我國現在農村村落面積是耕地的面積的13.3%,而日本的同一數據在1954年是6.8%。[3]我國村落占地17萬平方公里(包括村莊內企業占地)通過有計劃的村莊整理,至少可節約1億畝土地,城市擴張怎么也用不了這些土地。我們的問題不是沒有土地,而是體制和規劃方面的問題導致土地的巨大浪費。以上世紀80年代的數據做比較,我國GDP每增加1%,所占用的耕地是日本同一數據的10倍左右。我國的土地集約利用水平實在太差。
按購買力平價估算,中國要趕上美國的的人均收入水平,還需要約30年時間,那時,中國的GDP總量要比現在增加270萬億人民幣。中國的土地資源能允許我們再生產270萬億GDP么?這個也不是難題,關鍵是要調整國土資源的使用格局。
中國GDP總量的90%以上主要靠城市經濟部門生產出來。各類城市主要集中在平原、河谷地帶,其周邊土地大多是我國的優質耕地。這些城市經濟部門占了大約1億畝土地(大于城市建成區面積),平均1畝地產出GDP近50萬元。近些年國家對農田占用嚴格管控發揮了作用,每新增1畝建設用地產出GDP約220萬元。按這個數據推算,我國GDP總量達到350萬億,還要占用優質耕地1億畝以上。我國優質耕地每畝可產出糧食約1噸,這意味著要損失1億噸糧食產量,占到現有糧食產量的18%左右。
1億噸糧食能不能用其他土地生產?很難。我國土地品質差異很大,山區土地的糧食產出往往是優質耕地的1/3左右。山區土地灌溉困難,又因為土地分割細碎,機械化耕作不易,且離市場比較遠,綜合勞動生產率低,農民耕作的成本很高。這是山區土地被撂荒的主要原因。所以,擴大山區土地利用來增產糧食是行不通的。
依靠土地整理來增加優質耕地,是我國近些年努力做的工作,其主要辦法是提高土地的平整度,增加灌溉設施,便利機械耕作。但我國水源較好的地區已經沒有多少土地整理的潛力,其他地區即使花巨大代價整理出可灌溉的土地,水源也仍然是一個問題。
好的辦法是限制平原、河谷地帶城市的繼續擴張,依靠提高土地利用率的辦法來提高這些城市的經濟規模。可以通過努力將大約1億畝現有僅城市經濟部門用地(大于統計概念的城市建成區)的平均GDP產出能力逐步提高到210萬/畝,還有約10萬億的GDP靠農業部門提供,另外100萬億的GDP則應通過山區非農業用地轉變為工商業用地來提供。考慮到我國第三產業的發展潛力,這種估計不算冒進。
經濟地理專家把我國土地資源按人口居住適宜程度分為5類,分別是“高度適宜地區”、“比較適宜地區”、“一般適宜地區”、“臨界適宜地區”和“不適宜地區”。從長期看,后3類地區的人口要大幅度減少,90%以上的中國人會居住在前兩類地區(現在接近20%)。國土的直接經濟利用價值主要是前兩類土地。
我國高度適宜人類居住的土地約14億畝,現有農地約10億畝左右,這些農地或已經是高產優質農地,或有可能被改造為優質耕地。這部分土地目前承載人口約4億,在保持耕地不變的情況下,人口增加1倍達到8億也不是問題。這10億畝農地應主要滿足國人的糧食、蔬菜、淡水養殖的需要,是中國人食品安全的根本保障,再不敢多占耕地用來搞建設。
我國第二類土地,即“比較適宜地區”,一共有42億畝土地。這些土地大約2億畝為城鄉建設用地,約8億畝為耕地,其余多為林地和未利用土地。讓中國經濟今后30年里活起來的土地正是這一部分。目前農民撂荒的耕地也是這個地區的土地。在這部分土地中,如果盤活現有2億畝建設用地,生產出來100萬億GDP綽綽有余。這部分土地還可以承擔兩個功能,一是發展低密度住宅,滿足中國中產階層對獨東房屋的需要;二是大力發展經濟林,增加替代糧食的農產品。土地資源的數量滿足這兩種需求沒有任何問題。
四 城市住房和能源也不是問題。
城市房價居高不下,市民都買不起房子,難道農民進城能解決居住問題么?這是一個不難回答的問題。按前面的測算,我國今后城市新增人口需要500萬套住房,按每套房子50萬元價格計算,需要資金2.5萬億,而2009年我國住房市場的總規模是6萬億!這其中包括了住宅區基礎設施建設的費用。事實上,在中小城市,一套住房的價格在20萬元左右。我在山東省的調查發現,若不考慮地價,農民按照政府的規劃在小城鎮建造一套獨棟房子的費用僅僅13萬元,其中還包括了住宅區的基礎設施配套費用。因目前城市的過高房價,別說農民不能進城,連城里人也要跑到農村去。我相信,政府但有所作為,房價一定會降下來。
關于城市的水和能源的供應,也要正確認識。按目前的情形,農民使用生活用水和生活能源,其絕對水平比城市低,但是,除非農民保持很低的生活水平,否則,一旦農民的生活水平要像城市看起,其對能源的消耗和水的消耗要高于城市。能源的供應效率、水處理及其水的再利用的效率,城市水平要高于村莊。我國全國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已經到45%以上,而農村幾乎沒有污水處理系統。農村地區的工業用水也比城市浪費。既然我們要農民也和城市居民一樣享有現代化的成果,那么,還是城市化更加有利于提高水資源和能源的使用效率。
在未來幾十年里,保持城市化率每年遞增一個百分點的速度,不算冒進。一些地方可以更快一些,而農業主產區和邊遠地區可以適當慢一些。當務之急是要糾正城市化過程中的一些不當做法,讓我國城市化積極穩妥健康地發展。
記:此評論發表于近期了望中國,有的片斷過去發表過.數據分析只是講一種趨勢,算不上嚴格的統計計量研究,請閱讀此文的朋友一定注意.
[1]這些測算的依據是:《中國統計年鑒(2009)》、《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統計集》,世界知識出版社,1962年。
[2]測算依據為《中國城市統計年鑒(2008)
》、《中國統計年鑒(2008)》,中國統計出版社。
[3]《英美法日德百年統計提要》統計出版社195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