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在北京開幕的上海世博國際論壇,讓剛剛結束奧運的首都感受到上海世博大幕徐徐拉開的氣勢。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當天的論壇上表示,將世博首度放在發展中國家,充分顯示了國際展覽局的遠見卓識。
“對這次世博會的期待,就是希望它成為歷史上最好的一屆。”11月10日,在上海復旦[1.05 0.00%]大學訪問的國際展覽局(BIE)秘書長洛塞泰斯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我們最大的憧憬,就是可以看到人類千年發展目標在上海實現。”
快速城市化經驗
《21世紀》:7年前,國際展覽局把2010年世博會的舉辦權交予了上海,上海哪些方面的成就和承諾,獲得了你們的信任?
洛塞泰斯:為什么是上海,事實上當我們把主辦權交給上海的時候,中國的情況也非常有意思,一方面中國有古老的文明和傳統的生活方式,同時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現代化的進程非常快,是一個創新、充滿活力的發展中國家。
上海也是世界上快速發展、快速轉型的城市之一,同時中國也遇到了現代化以及快速城市化所帶來的問題,我們需要了解這座城市的一些經驗,需要了解中國的經驗,這不是其它大陸上的國家能夠遇到的。
比如說在非洲、拉丁美洲,目前還沒有遇到像中國這樣,快速城市化的問題,我們把這一屆的世博會放在中國上海,會使得這屆世博會充滿意義。
同時,我們也充分地認識到中國在世界經濟及國際關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中國的發展模式可以為其它發展中的大陸國家提供一些幫助,這就是我們為什么要把世博會交給上海的原因。
《21世紀》:和日本愛知世博、德國漢諾威世博不同,上海世博是國家層面的推動,國家資源的幫扶,這樣的運作模式成效很大,但同時在溝通和協調上或有些局限,你怎么看?
洛塞泰斯:每個城市有不同的情況,德國漢諾威,那里只是一個5萬人口的城市,所以相對規模小一些。以上海來說,擁有兩千萬人口,這里還有強有力的房地產市場,擁有巨量的資源,上海政府同時通過發行債券為世博會籌措資金。
操辦世博會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有很多項目會同時推進,這同時也影響到上海目前的交通情況。但是,在上海市政府的主導下,整個的系統準備工作正有條不紊推進,上海這座城市以及上海的市民都在非常認真地籌備本次世博會。
挑戰在于,世博會像一個合資企業,我們無法對參展國進行約束施加壓力,你需要跟他們一起合作,他們也許會遲到,也許會無法按時完工,目前最重要就是要確保他們準時完工。
《21世紀》:世博能給上海,給中國帶來什么?
洛塞泰斯:談到上海能夠獲得的一些具體收益,我們應該在世博會結束之后進行研究,那時候才能看清楚收益是什么。
但首先我想肯定會促進這個城市經濟的活動,加速上海的城市建設。單是參與國的這些場館資金,超過15億美元,它們要造場館同時還有帶來自己的團隊,各種各樣的經濟活動,都會讓這座城市在現代化的進程上向前跨一大步。
在交通設施、環境的建設上,如果沒有世博會的話,我們可能要花二十年左右的時間完成改造,世博會同時加速了這些過程。
世博還能催生一些新的產業,中國目前的展會行業正在快速發展,視聽的產業、文藝演出,以及很多的國外企業為尋得商機,都會與中國的企業形成合作關系,有助于這些企業完成中國以及國際市場的部署。
當然還有一些無形的收益,比如說國家城市形象、提升中國文化影響,這些都是無法估算的。
強有力的公民教育
《21世紀》:對于世博在人類發展而言,已經有上百年的展出歷史,許多新技術、文化理念對人類的發展貢獻很大。
洛塞泰斯:截至目前,上海有242個國際組織和國際機構參展,基本上代表了當今世界所有可以被代表的團體,對于國際組織來說,再沒有比這更好的機會了。
聯合國也會舉行一些論壇和會議,但是只有政府機構和相關機構的參與,例如12月的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峰會,雖然會匯集世界各地的專才和精英,但大多數的公民和市民無法親歷。而世博會可以真正把觸角延伸到社會和國家的方方面面。
只有像世博會這樣的一個展會才能持續六個月,可以達到七八千萬人次的參觀量。這些人次的陸續到來,都是人類創新及有益文明傳播的個體,世博其實是一種強有力的教育公民的方式,可以通過文化的實踐,通過文化的多樣性來教育公民。
世博會是一個非常強大的國家項目,不僅是為了展現該國的成就,同時它會展現該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社會、文化發展起到什么程度,產生什么樣的深遠的影響。
而且,世博會也能夠展現人類的創新性,為科技創新提供靈感。這些創新其實掌握在每個市民的手里,可以實實在在改變我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