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28歲的鄧露入選青年千人計劃、22歲的劉路被聘為教授、22歲的焦三牛被提拔為副處級干部,這一系列青年人才嶄露頭角的事件引發社會強烈反響,贊嘆、佩服有之,不解、質疑、猜測也存焉。出于對選拔機制的不信任、妒賢嫉能、保守趨舊觀念等各種原因,社會和網絡環境中,不乏對青年人才涌現的“慣性質疑”,一旦出現青年人才被提拔重用便籠統以有色放大鏡視之。其實,從中國社會的創新發展和人才資源的合理利用的角度,青年人才嶄露頭角、被重用提拔的現象既是選賢用能、鼓舞青年的好事,同時也能進一步解放我們看待青年人才的思想觀念。
人才是國家和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少年強則中國強,青年人才更是社會民族最重要的創新活力和發展動力。青年時期是人生中最渴望創新也最容易創新出成果的階段,青年人才擁有奮進的創業激情和社會理想,他們以活躍的思維、扎實的專業基礎、充沛精力和初生牛犢不怕虎的闖勁成為社會創新的最大動力,為當代中國的經濟、思想文化、社會發展帶來活力和創新精神。自古英雄出少年,縱觀歷史,但凡社會大發展,思想文化推陳出新的時代,都是大量青年才俊輩出的時代。三國時期諸葛亮初出茅廬年僅27歲,周瑜24歲嶄露才華;清末,鄒容18歲寫出《革命軍》,梁啟超19歲名揚天下;五四時期,28歲的胡適被聘為北大教授,37歲的陳獨秀執掌北大文科總長之職。這些人物無一不是在青年時代,在激情和精力最旺盛的人生階段為時代增添了創新發展的活力。一個青年人能嶄露頭角,青年才俊能不斷涌現的時代和社會必定充滿朝氣和希望,富有創新和活力;反之,若青年人才得不到理解和培養,被限制甚至埋沒、流失,如此保守的“老人社會”易走向思想的僵化和經濟發展的停滯。
創新主力是青年
改革開放三十余年來,在思想解放、經濟大發展的浪潮中,青年人才雨后春筍般涌現,為創新型國家的建設增添十分重要的動力。無論是引領新經濟創新的成功創業者李彥宏、馬云,學術創新領域的知名學者施一公、饒毅,還是跨國公司高管張亞勤、李開復,資本運作高手汪潮涌、沈南鵬等人都是在40歲前便已是出類拔萃,受人矚目的青年人才。他們或開辟了某個領域,或創新了某項事業,或引領了某個行業,在中國社會大轉型的時機中,這些青年才俊在各個領域已經證明了青年人才的卓越創新能力和擔當精神,同時,也為全社會樹立了青年人能夠成才成功的典范,鼓舞更多青年人成才和創新。
既然青年人才是社會創新發展的重要動力,創新又是全球化時代國際競爭力的核心要素,全球各國都將青年人才的培養和儲備納入重要的國家戰略,制訂各種吸引和留住青年人才的政策。中國社會歷經三十年成功的改革開放后,未來三十年或更長時間里,經濟方面如何升級轉型,文化思想領域如何取得創造性突破,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戰略布局取得競爭優勢,無疑需要大批高端的青年人才。所以,未來的發展不僅要在經濟領域解放思想,也要在人才觀念上解放思想,破除陳腐的用人理念,大膽創新人才機制、唯才是舉,目光長遠地儲備、培養、用好青年人才。
留住、用好是關鍵
青年人才因其流動性高、發展空間大、適應能力強等特點,是各國爭相競爭的寶貴資源,成為眾多國家的全局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針對青年人才的培養、儲備和使用不僅應該著眼于時間縱向的長遠,還應該著眼于全球范圍。我國每年有超過30萬青年出國留學,也有大量高端青年人才至今滯留海外,這批人才多數在國內受過基礎教育,比較了解中國文化且擁有國際視野,吸引和用好這批青年人才定能為國家各方面創新發展提供動力。另外,中國經濟迅速發展,成為全球許多其他國家青年人才向往的地方,在人才競爭日益嚴峻的國際環境中,若能將高層次的“洋青年”人才為我所用,我國的國際化程度和全球競爭力也將隨之提高。改革初期,有“招商引資”幫助中國經濟起飛,如今“招才引智”吸引全球青年才俊,何嘗不能幫助中國進一步創新轉型?全球化背景下,招攬人才的國家行為和政策扶持顯得舉足輕重,而近期,中組部牽頭出臺的“青年千人計劃”便是相關例證和實踐。
無論是吸引海外高層次青年人才還是本土青年人才,發現、吸引只是第一步,關鍵在于留住、培養和高效率使用這些人才。青年人才對社會升級轉型和未來發展之重要不須贅述,吸引和發現他們絕非裝點門面,重在發現人才后,創造利于他們發揮才能的空間、寬容其不適應和短暫的失敗,還能扶上馬后送一程,積極培養他們,促使其充分發揮潛力。青年人才的特殊性決定了能否留住、用好他們最關鍵在能不能給予其充分信任,讓青年人才在實踐中得到鍛煉,并盡早放手委以重任、發揮才能。很多人對青年人才妒賢嫉能或心存疑慮,認為“嘴上無毛,辦事不牢”。如此束手束腳始終難以實現人才任用的靈活機制,也無法人盡其才、才盡所用,還可能致使優秀青年人才外流或已經回歸的人才再次外流,使得“人財兩空”,于國家競爭戰略無益。除了給予施展才華的空間,為了留住、用好青年人才,政府作為公共服務部門還應該在政策、服務、社會環境等多方面盡力提供支持,幫助青年人才創業成功,使得青年人才認為這是一片能人盡其才、夢想成真的沃土。最終留住青年人才。
?。ㄍ踺x耀 作者系中國人才研究會副會長,中國與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