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界網站訊 主題為“沖突論:跨越政經周期的邏輯”的博鰲·21世紀房地產論壇第12屆年會于7月1日—7月3日在海南三亞召開。全國工商聯房地產商會會長聶梅生發表主題演講。
他談到兩點:第一,本輪房地產調控是必要的;第二、改革是必須的。
以下是文字實錄:
聶梅生:各位領導、各位嘉賓,大家上午好,很高興大家來參加這個會,同時也希望大家積極的支持“博鰲·21世紀房地產論壇”,今天演講的題目是對中國房地產的觀點,也是個人的觀點。對中國房地產的總體觀點,我是這樣看的,第一,本輪房地產調控是必要的,為什么是必要的,因為在此之前,有房價高,民怨大,投資過熱,轉型困難等幾個背景和前提,因此推動了持續差不多兩年的房地產調控,因此說是必要的。
現在的調控成果是勢在必得的,為什么這么說,因為動用了行政手段、貨幣手段、市場手段,奪冠多管齊下,一定取得必得的當前的成果,效果怎樣,我等下仔細的說。
一個是房價開始下行,無論是環比還是同比都下行了,炒房者出局,開發投資急速的降溫,住房雙軌制啟動,應該說是有效果,跟效果對應的代價是必付的,付出的代價是固定資產投資下滑,GDP下降,上下游簫條,未來的問題加速積累,現在積累的速度很快,這個代價我認為也是必付的。
改革是必須的,如果我們要推動整個經濟和房地產良性的發展,城鎮化是一個很好的方向,但是要想中國城鎮化,必須要進行土地制度改革,我們算一下城鎮化現在是50%多一點,如果到70%還有20%,算一下大概有2.5億的農民工要進城,在他們的背景實際上是要解決土地的問題,一系列股權的問題和紅利的問題,城鎮化的問題必須要進行土地制度的改革,現在需要民間制度的導入,需要金融制度的改革,現在已經開始了,但是困難重重,要產業結構改革,背景就是解決央企和國企的問題,同時財稅制度要改革,最后要惠及民生,拉動消費和民生,最為困難的就是中國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如果四個改革不能實現,那么下一步經濟的發展,恐怕還會碰到很多的稚拙,因此改革是必須。房地產企業的轉型就成為必然,因為已經轉變了市場結構,各方的利益格局發生了變化,房地產業的盈利格局發生了變化,因此要促進住房的雙軌制,促進城鎮化,促進產業結構轉型,促進內需消費,總之,從投資拉動轉到承載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這就是總體的思路。
我們回顧一下,拉動房地產的形勢我很快的過一下。全行業不景氣達到了八、九個月,到達了2009年的低點,現在的數據是2012年的5月份,指數是5.49,其他的行業也就是這樣的,房地產行業回到了2009年的最低點,可以看到商品房的銷售面積和銷售額,連續三個月小幅度的上升,我想說一下,銷售額的恢復比銷售面積要快。
看到他們有急劇的跳水,我也沒有想到,從去年的12月份到今年的1、2月份出現了急劇快速的下挫,下挫后3月份到6月份就開始上升,上升的過程中,仍然是負增長,并沒有回到正值,因此不能說是大幅度的增長,還是在負增長的恢復過程中,快速恢復的是銷售額,慢的是銷售面積,隱含了房價的問題,如果以量換價,應該是量多,但是現在不是這樣的情況。
土地購置面積有急促的下挫從-19.3到-19.7%,從銷售額和銷售面積的恢復,土地購置面積開始走暖。
房地產開發投資是繼續下降,降到最后開始減少,從27.8%下降到18.7%,現在也開始慢慢的走穩。
房地產投資已經對我國的固定資產投資形成了負拉動,大家可以看得到,房地產投資一直下降到固定投資之下,今年4月份就開始負拉動,房地產投資從剛才的曲線可以看得到,有短期急劇下線的特性,固定資產投資是下降的,但是緩慢的,但是房地產投資急劇下降的。房地產投資是在未來不看好的情況下,房地產開發企業原來大概有6萬家,現在會少一些,可能也有5萬家左右。如果大家對市場在同一個時間點,就是一季度的時候,大家同時不賣房屋和不看好,5萬家企業,絕大多數是民營企業,房地產企業中民營企業占絕大多數,一夜之間開董事會,決定不投資,決定不買地,決定開發的監督和開發面積,可以很短的時間內做出決定,可以在全國這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