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華別墅,憑誰所有?
當有人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按常識,回答者一般會把答案定格在富裕的城市人。
但現在,新鄉卻向世人的常識發出了挑戰:在新鄉,擁有別墅的是城市的富人,可更多的是農村的農民,這些農民的別墅不但漂亮,而且連成了片。
新鄉農民有錢?新鄉農民裝大款?
■商報記者 王向前 文/圖
新生活
別墅里的別樣生活
屋外的積雪還埋過腳面,可在新鄉縣古固寨鎮祥和新村農民崔清杰家,空調嗡嗡響,室內暖如春。
11月16日下午,記者見到崔清杰時,他正在家里看電視。身后墻上,掛著一幅魏碑體《陋室銘》,給房間增添幾分品位。
不過,這幅《陋室銘》只能概括他的志趣,不能代表他的居住環境——他的家是一棟面積271平方米的單體三層小別墅。客廳內寬敞整潔,樓上樓下干凈利落。
“我蓋這房子花了17萬塊錢。”崔清杰說,“你看,漂亮吧!要不是政府提供政策,我花17萬塊錢是住不上這樣的房子的。”
他說對房子很滿意,建房前,自個兒對什么是別墅根本沒有譜,是政府出面替他解決了這個難題,政府提供7種圖紙方案供他建造選擇,還補貼了10噸水泥,“后來錢不寬裕,政府又幫助貼息貸給我3萬元建房款”。
崔清杰所在的新鄉縣古固寨鎮祥和新村是該鎮規劃的6個中心村之一,轄1200戶、5700口人,由3個行政村、6個自然村規劃而成。目前3個村子的村民約有一半住進了像老崔家一樣的單體三層小別墅。
記者來到門口,順著道路看去,一棟棟別墅風格一致,整齊排列,不似農村,勝似都市“豪華別墅群”。
“在農村生活了大半輩子,誰能想到住上別墅,過上城里人生活啊?”崔清杰感嘆,新村內水電齊全,路修得平平展展,休閑廣場、服務中心、中心小學、幼兒園、衛生室啥都有。住進新村的好處說不完,概括說,新村占地不多功能多,造價不高品位高。
新舉措
獨一無二的城鄉對接
“不要以為政府‘偏心眼兒’,只補貼這一片的農民讓他們住別墅,整個新鄉農村都在進行呢。這是新鄉城鄉統籌模式的城市化道路,在全國屬于創舉。”祥和新村村委會的一位負責人說。
如今,新鄉地區很多村民已陸續搬入了統一建造的農民別墅或農民公寓。
“我們走的是一條‘人口轉移型’和‘結構轉換型’相結合的城市化道路。它的特點是以打造產業集聚區和新型農村住宅社區兩個載體對接城鄉。”新鄉市委書記吳天君如此概括。
新鄉市副市長王曉然則指出了新鄉“走這條道路”的理由: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可以有效地避免農村無序建房和重復投資等浪費現象的發生,大大節約土地資源。
按照城市社區標準,新鄉市制定了新型農村住宅社區建設發展規劃,將全市3571個行政村整合為1050個新型農村住宅社區。
新鄉市農村經濟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劉思江算了筆賬,新鄉市2008年啟動建設的127個新型農村住宅社區,全部建成后可節約土地6.5萬畝;重點區內的329個新型農村社區全部建成后,預計整合節約土地近24萬畝,約占原村莊面積的48%。
據悉,目前新鄉市已拆除騰出土地8900余畝,復耕或恢復生態面積800多畝。按照規劃,節約出的土地一是部分復耕,二是用來發展集體經濟,三是部分轉為國有建設用地搞城市建設。
有保障
咱們農民也可拿工資
農民最大的問題是就業難。住進了別墅的農民并非都是“有錢人”,萬一有了欠賬如何還?住進了別墅是否就意味著生活質量的提高?
崔清杰說,這個不用愁,他家是跑運輸的,掙錢有門路,沒有門路的鄉親們,也都會有飯吃,新小區附近大都有工廠,這些鄉親可以到工廠上班。
崔清杰所說的“產業集聚區”,是新鄉市推進城鄉統籌系統工程的一項重要內容,產業集聚區是實現人口、產業、生產要素聚集的重要平臺,為加快農村二、三產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開辟了廣闊的空間。
2006年開始,新鄉以原有的工業基礎規劃了37個產業聚集區,涉及電子信息、機械裝備、汽車及零部件、生物和新醫藥、食品加工、化工6大優勢產業,逐步吸引農村工業向產業聚集區集中。
這37個產業聚集區,輻射了新鄉市半數以上鄉鎮、1/3以上的行政村、100多萬農村人口。2007年產業聚集區完成基礎設施建設投資近45億元,入駐各類工業企業1923家,吸收當地農民就業10多萬人。
“如果沒有產業支撐,只是把原來的舊村莊拆掉,建成新社區或城鎮,雖然可增加部分農民就業崗位,但活力嚴重不足,只有產業發展,才可增加外部的收入來源,進入城鎮內部良性循環。”新鄉市委書記吳天君直言,產業支撐是推進農村城鎮化建設的關鍵。
沒顧慮
有了保障我還怕啥
長垣縣西郭莊農民趙月花今年58歲,全家15口人。她家的12畝地中3畝以每畝每年1000斤小麥的價格,租給附近的宏力葡萄園集中經營,余下9畝自己耕種。
她的三個兒子、兒媳,都在縣里產業集聚區里打工,兒子每年收入2萬元,媳婦每年收入1萬元。她自己在宏力葡萄園打工,年收入也在萬元以上。
但即使這樣,她還有擔心,“農民最怕有病,這方面沒有保障,我們還是不敢亂花錢。”
新鄉市委書記吳天君也認為,推進城鄉一體化,除硬件設施外,加強農民社會保障是必不可少的實質內容。
為此,新鄉市建立健全了農村特困戶救助制度,五保供養對象集中供養率達31%。2003年在全省率先推行全市范圍內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實現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全覆蓋,成為全國唯一的地市級試點,目前農民參合率達到96.2%。
“現在我們和城里沒啥區別,你再看看這個。”祥和新村村民苑春勝高興地拿出養老保險、戶籍管理、醫療保障、房屋產權證等證件。
新鄉市農村經濟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劉思江稱,新型農村住宅社區屬于集體建設用地,在一定限制范圍內,農民住房可實現流轉,但居住者和交易雙方僅限于農民本身。
新鄉市還把失地農民分別列入城鎮低保和農村低保保障范圍,做到了應保盡保。保障外來人口子女公平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全市共安排進城務工農民同住子女1709人就近入學,接收率100%,實現了“應入盡入,同城同待遇”。
獲好評
“新鄉模式”獲國家重視
由于新鄉這些年的城鄉統籌發展,成績斐然,得到各級領導重視。新鄉市委一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中央多名主要領導對新鄉做法進行了批示,鼓勵其大膽探索。
11月11日至12日,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陳錫文來到新鄉,對此調研。
陳錫文稱,通過幾年來的努力,新鄉已經探索出了一條比較成功的路子。新鄉的做法受到中央領導同志的高度重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在城鄉統籌發展、建設新農村的過程中始終堅持“不從農村‘挖’土地,不在農民身上打主意”,不僅培育了新產業、建設了新農村,而且耕地得到了保護,農業得到了加強,農村得到了發展,既符合中央的精神,又深受群眾的歡迎,經驗值得肯定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