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寧夏作為一個大城市來規劃建設!”在不久前召開的第十一屆自治區黨代會上,自治區黨委書記張毅說,沿黃經濟區建設具有全局意義,要從發展全局的高度規劃建設。
為什么要把寧夏作為一個大城市來建設?寧夏建設沿黃城市帶、打造“黃河金岸”是出于什么考慮?自治區政府主席王正偉說,這是自治區黨委、政府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走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統籌區域與城鄉發展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
“天下黃河富寧夏”。黃河流經寧夏雖然只有397公里,但其兩岸卻密集地分布著銀川、石嘴山、吳忠、中衛4個地級市和平羅、青銅峽、靈武、賀蘭、永寧、中寧等6個縣和縣級市,是黃河流域灌溉農業和新興工業最發達的地區之一。這10個城市總面積不到自治區的一半,但卻集中了自治區60%的人口、80%的城鎮、90%的城鎮人口,創造了自治區90%以上的GDP和財政收入。充分利用并發揮這些沿黃城市的資源和優勢,建設沿黃城市群、打造“黃河金岸”,以城帶鄉,城鄉統籌,對寧夏乃至全國都有不同尋常的戰略意義。
建設沿黃城市帶、打造“黃河金岸”的戰略構想,有一個不斷完善、成熟的過程。2002年,自治區黨委就提出要“采取中心城市帶動戰略、壯大中心城市規模”。
2005年,自治區黨委全委會首次提出 “推進以銀川為龍頭的沿黃城市帶建設,以沿黃城市帶發展推動全區城市化進程”的戰略思想。2007年,自治區黨委第十屆黨代會明確提出了打造“黃河金岸”的宏偉目標。2008年,打造“黃河金岸”的具體措施,寫進了《自治區政府工作報告》。當年,自治區政協把規劃建設沿黃城市帶確定為政協主席督辦的重點提案。這一年,自治區政府還組織召開了“沿黃城市帶發展戰略研討會暨規劃審查論證會”。2010年,中央領導到寧夏沿黃城市帶考察。自治區主席王正偉在隨后召開的政府常務會議上提出,要科學規劃寧夏沿黃經濟區的城市帶、產業帶、開放帶和綜合保稅區、自由貿易區、免稅區,使之成為西部大開發的重要增長極。
很快,沿黃經濟區建設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和《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都把沿黃城市帶列入國家級重點開發區。
自2009年沿黃城市帶建設正式啟動以來,按照“一堤六線”的總體要求,沿黃地區已完成了402公里黃河標準化堤防和508公里濱河大道建設,打造出了黃河金岸的主軸,構建了沿黃城市帶的整體框架。濱河大道、生態景觀、城市新區、濱河新村和各具特色的標志性工程相繼竣工。沿黃地區產業布局進一步優化,特色越來越明晰。“五優一新”特色產業、三大產業帶、九大物流園區、十大產業基地的規模不斷壯大、效益不斷提升。煤炭、煤化工、新材料等產業集群正在形成,寧東能源化工基地已經上升為國家重點產業基地。產業規模和質量的提升,為沿黃城市帶的整體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
自治區政協主席項宗西說,打造沿黃城市帶符合寧夏區情,對提升寧夏整體實力和競爭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促進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構建西部生態屏障、優化國家城市體系,都具有戰略意義和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