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建設中國文化強國目標的具體化,作為中國三大城市群之一的京津冀,文化建設也進入了一個重要的戰略機遇期和攻堅期。如何調動京津冀各城市的積極性、主動性,加快推動區域文化的交流互動?如何打破區域間行政壁壘限制,構建科學有效的文化資源共建、共管、共贏新機制,從而使其成為壯大城市群綜合實力與持續發展能力的堅強后盾?在文化產業發展中如何保護、重構、應用區域文化資源?要解決這些問題,筆者認為以下方面的建設不可忽視。
強化區域人文精神建設
不斷促進城市人文精神的積淀、創造、豐富和升華,是城市最大的“軟實力”。
社會發展中的本質性動力是什么?英國首相丘吉爾有一句名言:“我寧愿失去一個印度,也不愿意失去一個莎士比亞。”因為戲劇家莎士比亞的作品提升了英國的人文精神,這是英國保持大國實力的根本。不斷促進城市人文精神的積淀、創造、豐富和升華,是城市最大的“軟實力”。國家的建設如此,城市群的建設也是這樣。京津冀城市群要提升面向未來的持續發展能力,當前也要致力于人文精神建設:一是要把歷史和現實、時代性和傳統性有機結合,進一步提升城市群的內在魅力。深入挖掘燕趙文化的蘊涵,并進行三地文化資源、文化心理的理性整合,全面提升京津冀區域文化凝聚力。二要整合三地政府、文化行業協會、文藝院團、媒體宣傳等多種力量,通過輿論引領、藝術彰顯等方式,加大區域歷史文化和區域文化精品的宣傳和推介力度,增強京津冀人的認同感。三要將京津冀三地提煉的人文精神進行有效對接,強化京津冀人文精神的詮釋與普及,以文化認同凸顯區域文化獨有的特質。四要積極創新與現代生活方式相適應的活動載體和方式,用與時俱進的區域人文精神鼓舞京津冀人,提升京津冀人的文明生活方式,以文化認同促進區域文化的大發展。
強化區域體制機制建設
就京津冀城市群整體而言,尚存在著由于整體戰略規劃缺乏而造成的布局分散、合力不足,由于協調機制缺乏而產生文化項目的重復建設和文化資源的爭奪等問題。
體制機制建設是京津冀城市群文化建設的關鍵。目前,京津冀城市群內部文化上的交流與合作已經起步,文化體制改革與機制創新也已初具形態,城市群經濟技術合作平臺已初步建立。尤其是近年來,京津冀三地在一些重要領域建立起雙邊或多邊合作機制,如《京津冀旅游合作協議》、《京津冀三地文化產業協同發展戰略合作備忘錄》,建立京津冀發改委主任聯席會等。
但就城市群整體而言,尚存在著由于整體戰略規劃缺乏而造成的布局分散、合力不足,由于協調機制缺乏而產生文化項目的重復建設和文化資源的爭奪等問題。積極探索京津冀“雙贏”或“多贏”的區域間文化協作發展機制,目前至少應從以下方面著手:一是增強城市群文化建設規劃的科學性、規范性、前瞻性和連續性,使各城市的中遠期規劃與京津冀城市群整體規劃相協調,并適時進行修改和調整,實現局部與整體的共同發展。二是在國務院下屬分支機構中,設立一個具有權威性和獨立性的、并且由“一省兩市”政府共同參加的高層協調機構。三是建立由京津冀三地相關領域專家、國務院有關部委、學者、文化企業和文化行業協會負責人等組成的京津冀區域文化合作咨詢委員會,為區域文化合作提供重大決策咨詢,形成科學合理、多方利益訴求的表達機制。四是設立由國家引導、“一省兩市”為主的文化合作協調與發展基金,用于區域文化合作和引導資金。并以基金為基礎,建立在區域文化合作中產生的區域文化利益分享和補償機制。五是完善區域協調發展的法律法規體系,本著一般性和特殊性相統一的原則,使國家性和區域性的城市群立法共同推進,通過政策適度有效保障區域文化合作的不斷推進。
強化區域文化生態建設
立足于京津冀城市群文化建設實際,構建良好的文化生態環境,走質量效益型、生態型城市群可持續發展道路。
當前的對策措施主要集中在6個方面:第一,積極宣傳和倡導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價值觀,培養市民的環保意識和生態倫理道德觀,逐步把生態、環保納入法制化軌道。第二,積極推進社區園林化、生態化居民休閑文化廣場等建設,共同打造京津冀幸福生活城市圈,推進京津冀三地民生一體化建設。第三,重新開掘京津冀區域的文化資源,積極培育和發展生態農業、新型工業和旅游業。第四,實施文化惠民工程。一方面將京津冀各城市的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納入統一規劃,使其各具特色,互為補充,形成錯位競爭與協作并存的競合關系。一方面千方百計用足用活用好現有文化設施。第五,促進公共文化服務與高新科技的融合,加快實施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等公共數字文化建設工程。第六,積極開展特色群眾文化活動。通過開辦深受群眾歡迎的形式多樣的科學講壇、文化講壇、唱歌朗誦等文化活動,達到公共文化服務深耕社區、精耕生活的目的。
強化區域文化產業建設
文化產業猶如一把有力的船槳,在京津冀文化建設中蕩起層層漣漪,成為京津冀新的“領跑”產業,但必須承認,目前的發展,與理想的城市群發展目標尚有相當的距離。
加快發展文化產業,今后應重視以下三點:第一,深入挖掘京津冀區域豐厚的文化內涵,古今結合、中西結合,突出特色、善于借勢,合作互補、創新發展,形成強大的文化合力,努力培育有鮮明區域文化特色、又具有經濟運作效益價值的過得硬、叫得響、出得去的文化名牌,實現區域文化品牌的互促共創。第二,依托區域優勢,把京津冀城市群建設成我國北方地區文化基礎設施完善和競爭優勢突出的體育比賽培訓基地、影視基地、動漫產業基地、國內外重要的會展中心等。逐步形成若干個有燕趙文化特色的高質量、地區性或國際性的文化藝術節。并以此為基礎,建立一批具有集群效應的創意文化產業園區或群落,實現文化產品的規模化、鏈條化、產業化。第三,加快具有深厚燕趙文化底蘊和國際影響力的京津冀旅游產業集群文化市場建設。通過旅游文化資源的整合,開發一批立足國內、面向國際的重點文化旅游景區和特色文化旅游產品,形成開放、暢通的文化旅游市場,并以此為突破口,培育和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推動區域文化市場的共建共管。
強化區域人才建設
逐步建立京津冀區域間“戶口不遷、關系不轉、雙向選擇、來去自由”的人才流動機制。
加強京津冀區域文化人才隊伍建設,一要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則,根據各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對緊缺人才的需求,進一步突破傳統的人才體制障礙,逐步建立京津冀區域間“戶口不遷、關系不轉、雙向選擇、來去自由”的人才流動機制,充分盤活和共享人才資源,實現人才流動政策的一體化。二要加強文化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在不同領域不同門類造就一批文化名家、文化領軍人才、文化后備人才。加強文化創業人才隊伍建設,培養和引進一批有較大影響、有發展前景的領軍型青年創業人才。加強基層文化人才隊伍建設,吸引優秀文化人才深入基層、服務基層。三要建立京津冀人才資源庫,制定實施中長期文化人才培養規劃和引進計劃。
(本文作者系河北省社會科學院燕趙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