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三级色|麻豆激情在线|久久一级精品视频|天天躁日日躁性色aⅴ电影|美女热舞19禁深夜福利视频

以傳播城市化專業知識為己任
2025年07月18日
星期五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厲以寧:走符合中國國情的城鎮化道路
時間:2012-12-24 15:58:30  來源:文匯報 
 一、傳統城市化與符合中國國情的城鎮化

  傳統城市化是先進行工業化的發達市場國家的城市化模式。當時,城市化與工業化基本上是同步的,缺乏統籌安排,也沒有科學的城市規模概念,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并未被城市領導層所考慮。等到發現居民的生活質量下降等問題時,已為時過晚,要改變城市現狀已經不易。后起的工業化國家,即使認識到城市化的弊病,想避免,但需要大筆公共投資,往往力所不及。結果,無論在先工業化和先城市化的國家還是在后起的工業化國家中,都發生了所謂的“城市病”,即農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城市中出現了棚戶區或貧民窟,環境惡化,過分擁擠,失業激增,社會治安欠佳,以致出現了“反城市化”傾向,即窮人繼續涌入城市,富人紛紛遷離城市,搬到郊區甚至鄉村居住。

  在某些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城市化率高達9O%以上。城市化率,在經過二百多年的工業化和城市化之后,至今已經沒有重要意義,也很少再被人們關注。這是因為:

  第一,如果某個國家至今仍舊存在城鄉居民權利不平等和身份限制,那么城市化率可以反映社會等級的存在。但在現階段,在本國公民權利平等和身份限制已消失的條件下,城市化率就沒有什么意義了。

  第二,如果某個國家至今仍舊存在公共服務因城鄉而異,或存在城鄉社會保障的非一體化,那么城市化率可以反映社會保障一體化方面尚存在的城鄉差距。但這樣的例子已經不多。

  第三,由于國內交通運輸條件的日益完善,再加上通信手段的方便,以及運輸成本、信息成本的降低,土地價格的地區差距的存在,所以城市化率高不一定反映工業企業必定趨向于集中,而很可能分散于城區以外的農村。

  傳統城市化模式是不適合中國國情的。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的資料,迄今為止中國的城鎮化率略高于50%。但據研究中國城鎮化的專家的意見,中國目前的城鎮化率還不到50%。理由是,中國至今仍存在城鄉分割的二元戶籍制度,城鎮中一些農民工雖然在城鎮中已是常住人口,但農民戶籍未變,身份仍是“農民”,不能同城市居民享受同等待遇。所以城鎮化率對于現階段的中國仍有意義,這反映了城鄉一體化程度的不足。

  從另一角度看,如果中國要達到西方發達國家的城市化率,即90%以上的人口集中于城市,那么城市居住條件必定惡化,居民生活質量必定下降。即使城市會因人口的增加而新增不少服務業就業崗位,但就業機會依然滿足不了涌入城市的農民們的要求。

  因此,中國必須走適合中國國情的城鎮化道路,即中國城鎮化分三部分:老城區+新城區+農村新社區。

  以下,讓我們按這三個組成部分分別予以論述。

  二、老城區的改造

  老城區是指已有的城區,它們有的在工業化以前很久就存在了。工業化開始后,在這里建設了一些工業企業,老城區規模不斷擴大,居民日益增多,街道狹窄,人口擁擠。隨著工業企業的建立,商業和服務業也發展較快。

  老城區的發展方向是改造。由于工業企業已經造成了環境污染,所以一定要設法把這些工業企業遷出老城區。近些年在老城區推行的“退二進三”的做法,是正確的。“退二進三”是指,第二產業遷離老城區,第三產業進入老城區,使老城區成為商業中心、服務業中心和居民區。老城區有不少過去的建筑物,需要根據具體情況加以維護、修整,保留下來,作為文化遺址。某些街道也應當完整地保存,顯現當年的風貌。

  老城區改造和環境治理過程中,應當關注棚戶區的拆遷問題。這些棚戶區是工業化前期建立的,房屋質量差,棚戶區的居民生活質量差,而且居民多數是貧困的、教育程度低的。他們之中,有些是退休工人和下崗工人,甚至是無業的。由于無業人員多,所以社會治安狀況不佳,犯罪率偏高。

  拆遷棚戶區在某些城市老城區改造過程中已經積累了經驗,這就是把新城區建設、招商引資、老城區改造三者結合在一起,重新規劃。根據某些城市的做法,大體上是這樣的:

  先在新城區的一塊空地上蓋成一批標準的、建筑質量合格的居民樓,讓棚戶區的住戶遷過去,把周邊的公共設施建設好,如公共交通、孩子上學、環境衛生等問題一并得到解決,讓遷入的居民生活安定。

  再通過招商引資,或者在新城區建立工業企業,或者在老城區內原棚戶區的地址上建立商業、服務業企業,以安置棚戶區的失業人員。

  如果失業人員愿意自謀職業,也可以扶植他們自行創業,如從事個體工商戶或創辦小微企業。此外,他們還可以在新城區的居民區內從事家政服務、保潔、保安等工作。

  棚戶區內還居住了一些從農村來的務工人員,可以在拆遷棚戶區的同時,讓這些常住于城市并有穩定職業的人員(包括開店的、有執照的攤販等)轉入城市戶口。由于這些人遲早要成為城市居民,不如乘拆遷之機把戶籍問題一并解決了。

  三、新城區

  新城區一般在城市郊區,它們可能是由工業園區、高新技術開發區、創業園區、物流園區等等演變而來的。這里工廠林立,基礎設施完善,有發展空間。

  新城區不僅有企業,而且也有常住的居民。這些常住的居民,或者是原來的農村居民,或者是鎮上有農村戶籍的個體工商戶等。在一些鎮并入老城區的同時,也有一些鎮并入新城區。由于有了常住的居民,再加上有新建的工業企業的職工,所以新建的城區除了工業園區以外,還會有商業區、服務區和居民區。

  對新城區來說,最重要的是工業企業進園區。這對工業企業有四個好處:一是,這里的基礎設施完善,交通運輸便利,可以減少成本。二是,污染源集中,便于監管,便于治理。三是,許多工業企業都設置在工業園區內,便于信息交流,也便于工業企業獲得新的商機。四是,政府的服務到位,通過工業園區管理委員會,工業企業可以及時得到政府的服務、幫助。

  新城區往往是新興產業的立足地。新興產業的增長速度是快的,這是對城市經濟增長率和財政收入的巨大支持。

  新城區,無論是在原來的空曠地帶建立起來的,還是以鎮為依托發展起來的,一般來說,歷史所留下的包袱都比老城區要少一些。這正是新城區的優勢所在。同時,新城區的就業機會要比老城區多。新城區也完全有可能成為各類技術工人、專業服務人員的職業技術培育基地,成為向新城區自身和老城區,甚至其他城市的老城區和新城區輸送各類技術工人、專業服務人員的源泉。

  四、農村新社區

  現在各地都在興建社會主義新農村。在不少地區,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在原有的自然村基礎上通過舊房改造而成的,也有的是在原有的自然村附近的空曠地帶建成的,原有的舊房在居民搬遷后被拆掉,土地經過整理,重新變為耕地。無論以哪一種方式建成的社會主義新農村,都是農村新社區的起點。

  農村新社區的進一步建設,一般有五個內容:

  第一,農村新社區要實現園林化,成為綠樹成蔭、花草茂密的適合居民居住的居民區,而不能只以蓋好幾幢高樓為目標;

  第二,農村新社區要成為環境清潔的居民區,實現污染防治、垃圾回收和利用、符合低碳節能要求的居民區;

  第三,農村新社區一定要實現公共服務到位,建設衛生院、托兒所、幼兒園、小學、養老院、公共交通、自來水、通信、文化室、安全保衛等相應設施,使得農村新社區內的公共服務與城區的公共服務基本上相同;

  第四,在社會保障方面,農村新社區應當及早實現城鄉一體化,不存在農民與城區居民的身份限制;

  第五,在社會管理方面,農村新社區應實行民主管理制度,社區管理機構的負責人由社區居民選舉產生,社區居民也可以罷免不稱職的負責人。

  在實現上述各項要求之后,村級自治就改為社區自治,農村新社區成為基層單位,也就納入城鎮化。城市居民和農民之間的權利平等了,身份限制不再存在了。

  農村新社區居民的就業狀況是多樣化的,因地而異。在調查過程中,我發現各地有不同的做法。

  例如,在某些地方,由龍頭企業牽頭,把農民組織起來,農民把土地入股到龍頭企業。龍頭企業在這些土地上按土壤的性質,有的種果樹,有的種糧食,有的種葡萄,有的種飼料。在建設用地上,蓋起了各種工廠,在草地辦起了牛羊飼養場,此外還辦了養豬場、養雞場等等。農民愿出外打工的,聽他們自愿。不愿外出的,把農民分配到工廠當工人,或到果園、葡萄園、糧田、飼養場工作。這樣,每個農民每年按股分紅,每月還有工資可得。龍頭企業還建起了宿舍區,按社區模式管理,分配居民居住。公共服務設施也由龍頭企業興建。這又稱“公司+社區+農戶”模式。我們在山東煙臺市就見到這種模式。

  又如,在某些地方,由農民專業合作社牽頭,把農民組織起來。農民專業合作社有的專門生產茶葉,有的專門生產西瓜,還有的專門生產柑橘等等。同時,也由農民專業合作社牽頭,把農民組織起來,或改造舊民居,或在附近的空曠地帶新建居民區,使農民遷入居住。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組織生產,而改造后的舊民居或新建的居民區,則由住戶選舉的村委會或社區管委會管理。這是一種“農民專業合作社+社區+農民”的模式。在這種模式下,農民專業合作社與龍頭企業之間訂立合同,由龍頭企業提供技術,提供生產資料(如種子、化肥、灌溉機械),并統一收購產品,經營銷售。我們在重慶市的江津、長壽、梁平等地見到過這種模式。

  再如,在某些地方,在市縣政府或鄉鎮政府的主持下,在把農民組織起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過程中,給農民一定的建房補助,動員農民自建新房,或改造舊房,政府再投資建設公共設施,并在這里實行社區式的管理。農民則轉向專業化的生產,如每家都有蔬菜大棚、草莓大棚,精耕細作,產量高,收入增多。生產由各戶自己負責,社區則組織專業的運輸隊,幫助農民把產品運往農貿市場去銷售,或者,社區把這一帶改造為旅游點,農民辦農家樂,或婦女制作手工藝品,吸引游客前來選購,也包括購買新鮮水果、蔬菜、土特產等。這又是一種模式,可以把它稱為“社區指導下的農民自營模式”。我們在貴州畢節市見到過這種模式。

  還有另一種模式。這就是在某些地方,在市縣政府或鄉鎮政府的主持下,在把農民組織起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過程中,幫助農民集體創業,如全體或大部分農村勞動力從事工業、建筑業、物流業的工作。生產由農民組織的公司和民選的公司董事會負責經營管理,生活則由社區統籌安排,社區管委會負責人同樣是民選產生的。可以把它稱為“社區指導下的農民集體經營模式”。我們在天津市濱海新區見到過這種模式。

  農村新社區的模式肯定不限于上述幾種。各地正在根據本身的情況,繼續探索。這也是很自然的。應當把不同模式的涌現和不同模式的并存,看成是適合中國國情的城鎮化過程中的正常現象,而且是一種可喜的現象,因為這種現象的出現正是調動了民間蘊藏已久的積極性的結果。

  五、農民和城市居民無身份差別和權利平等

  根據以上的論述,我們已經說明適合中國的城鎮化由三個部分構成,即老城區+新城區+農村新社區。

  有些專家同意這三部分構成中國城鎮化的設想,但他們有一個疑問,這就是:老城區和新城區可以納入城鎮化的范圍,但農村新社區納入城鎮化范圍,似乎有些不妥。他們說:如果把農村新社區納入城鎮化的范圍,豈不是自相矛盾?難道農村與城鎮可以合而為一嗎?這個疑問不是沒有道理的。

  我的解釋如下:

  中國的城鎮化是一個相當長的過程。在城鎮化推進過程中,開始時,甚至較長時間內,城鄉分割的二元戶籍制還不能立即取消,城鄉居民的身份差別和權利不平等還會繼續存在,在這個階段,從中國實際情況出發,老城區和新城區都有常住的農村人口,農村新社區更不必說了,農民成為新社區居民中的絕大多數,甚至是全部。根據前面的分析,使用“農村新社區”一詞是適合實際情況的。

  進入老城區和新城區的居民,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這些常住于新老城區的農民,遲早會轉變為有城市戶口的居民。這是總的趨勢,誰也無法改變。至于在農村新社區居住和工作的農民,隨著新社區經濟的發展和公共服務設施的完善,特別是隨著城鄉社會保障一體化的進展,新社區中的農民遲早也會轉為城市戶口。

  說得更確切些,在中國城鎮化過程中,城鄉二元戶籍制度一定會走向全國戶籍一元化。城區和農村不再有居民身份的差別,也不再有城鄉居民權利的不平等。到了那時,可以把“農村新社區”改稱為“新社區”,前面不必加上“農村”二字。

  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的城鎮化實際上恰恰體現了雙重轉型的特征。中國的雙重轉型是指:這種轉型既是“發展轉型”,又是“體制轉型”。“發展轉型”意味著由農業社會過渡到工業社會。“體制轉型”意味著由計劃經濟體制過渡到市場經濟體制。自1979年改革開放以來,這兩種轉型在中國是重疊的。所以中國的城鎮化完成之日,正是上述雙重轉型成功之時。破除城鄉二元戶籍制度可能是雙重轉型中具有關鍵意義的一段。中國城鎮化唯有走適合國情的道路,才能實現城鄉居民無身份差別和權利平等的目標。

相關新聞
友情鏈接:  國務院 住建部 自然資源部 發改委 衛健委 交通運輸部 科技部 環保部 工信部 農業農村部
國家開發銀行 中國銀行 中國工商銀行 中國建設銀行 招商銀行 興業銀行 新華社 中新社 搜狐焦點網 新浪樂居 搜房
中國風景園林網 清華大學 北京大學 人民大學 中國社會科學院 北京工業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 北京林業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
城市化網版權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