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霧靄把山腰以下全部“淹沒”,但山頂依然陽光明媚。位于山頂的梁平縣柏家鎮沐浴在陽光中,仿佛“天上的街市”,純凈而明朗。
擁堵
鎮長眼里最急迫的事
柏家場鎮大約有0.5平方公里,在梁平縣屬于中等規模的農村場鎮。和一般山區場鎮的寂靜不同,柏家人多、嘈雜。
大年初二,早上七八點鐘,大街小巷的店鋪幾乎全部開張,吃的、穿的、用的,各種城市商業業態,以及學校、銀行、醫院、郵局等社會公共服務機構,一應俱全,只有趕場農民肩上的背簍和空氣中夾雜著的泥土和羊糞的氣息,表明這里是真實的農村。
柏家鎮鎮長劉中培,背著雙手游走在擁擠的人群中,不時有人向他招呼并遞上香煙——他被稱為“父母官”。
但劉中培的行政指令,也有未能抵達之處——沒有足夠的商業市場,大部分農產品和日常百貨用品,只能在狹窄的主干道兩側交易,游攤小販推著小車或背著背簍當街叫賣,實在難以給拼命按著喇叭的汽車、摩托車讓出通道。
逢趕場天,過境車輛要穿過這座場鎮,甚至需要半個小時。
治理場鎮秩序,讓人車分流,是劉中培眼里“最緊迫的事”。
實踐
城鎮化與工業化相互促進
柏家鎮黨委書記張習騰,對劉中培的“緊迫”不以為然。
在他看來,柏家場鎮目前的擁堵,是中國農村城鎮化歷程中,由“無序”走向“有序”的必經階段。正如整個中國經濟,當下面臨的任務是轉型升級,而走到這一歷史關口,其基礎正是前三十年粗放經營模式所積累起來的經濟總量。
張習騰更愿意將柏家場鎮的擁擠,看作是這個山區鄉鎮城鎮化進程加快的表現。
梁平縣統計局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末,柏家鎮有常住人口17279人,城鎮常住人口為2760人,城鎮化率為15.97%。而2011年,全國城鎮化率為51.3%,重慶市為55%,梁平縣為35.9%,比較而言,柏家鎮的水平不高。
但張習騰對這份賬單“比較滿意”。最近兩年,該鎮城鎮化率從12.92%提高到15.97%,年均增幅1.525%,也就是說,每年有264個農民從周邊鄉村涌向這座場鎮,變身為城鎮居民。
事實上,在農業稅全免、種糧有補貼的政策環境下,讓農民進城,并非一件易事。
重慶科技學院教授彭體春認為,農民轉戶進城的最大障礙是難以找到“生產替代”,換言之,農民轉戶進城后找不到工作,失去了收入來源。在城市或城鎮為農民創造新的工作機會,是破解這一難題的關鍵。
柏家農民樂于進城,正是得利于一批勞動密集型企業入駐。
從2009年開始,柏家鎮給出比平原鄉鎮優惠得多的招商引資政策,先后引進了12個規模以上工業項目,新增1000多個工作崗位。其中,一家為沿海電子企業作粗加工的電子元器件廠,就為柏家提供了300余個就業崗位。
事實上,1000個工作崗位帶來的新增場鎮人口,遠不止1000人。張習騰介紹,一個農村家庭中只要有一個人在場鎮上班獲得穩定收入,家庭其他成員遷往場鎮居住,就成為可能。
按照我市目前宅基地退出補償標準,一個農村家庭通常能獲得約10萬元的補償金,這筆錢能夠在柏家場鎮購買一套60平方米的商品房,足夠一家人居住。
“城鎮化和工業化是個相互促進的過程,沒有工業化,就不能擴大就業,城鎮人口不但不會增加還可能流失;而沒有城鎮化,就提供不了穩定的勞動力,工業化就成了無本之木。”張習騰說。
困擾
消化不良導致營養不良
隨著大量人口涌入場鎮,柏家場鎮的容納能力,已經捉襟見肘。
目前,柏家場鎮居民人均占有道路0.0003公里,占有公共綠地0.64平方米,占有商業市場3.05平方米——場鎮居民的諸項公共資源占有量,比全國平均水平低得多。
劉中培坦言,目前的擁擠,如果和柏家場鎮過去的清冷比,是好事,但從場鎮未來的持續發展看,是壞事。
場鎮的擁擠,已經給這個山區鄉鎮城鎮化和工業化帶來困擾。
一個能新增200個就業機會的建材項目,已經和該鎮談好了入駐的所有條件,但柏家卻拿不出新的用地指標,項目面臨流失。
同時,一年前簽訂意向性投資協議的另幾個項目,也已經開始打退堂鼓。
“明明有飯吃,卻因為自己消化不良吃不下去,導致營養不良。”劉中培這樣形容。
為解決“消化不良”的問題,柏家鎮已有一個系統性的解決方案,首先是對場鎮總規進行修編,把場鎮規劃面積從0.43平方公里擴大到0.78平方公里,幾乎翻番。
這個全新的規劃,甚至借鑒了主城商圈建設的“一般經驗”:把鎮政府從原址遷出,騰出空間興建容吃喝玩樂于一體的“城市商業中心”。
此外,這個場鎮建設升級換代的規劃中,還包括一個日處理水3000噸的水廠和一個液化天然氣站,以及一個小規模的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是逐步跟進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對于新的一年,劉中培最大的心愿,是上級政府能多撥點錢,幫助柏家場鎮多修幾條路,多栽幾棵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