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正聲:城鎮化要尊重農民意愿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十二屆一次會議主席團會議主持人俞正聲3月5日在同湖北代表團一起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解決好“三農”問題,是我們始終面臨的一項艱巨任務。農村工作做好了,我國全局發展和各項事業就有了堅實根基。十八大提出,要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為進一步做好農村工作指明了方向。農村工作與縣域經濟和城鎮化是密切關聯的。要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并通過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培養更多的新型農民。同時,要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城鎮化要建立在產業支撐、以人為本、人與自然相協調的基礎上,堅持規劃指導,不能貪大圖快,不能盲目追求人口比例增加和城市面積擴張。要充分尊重農民的意愿,不搞強迫命令,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陳錫文:有地方強制性流轉土地
全國政協委員、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陳錫文3月4日表示,依法、自愿、有償是土地流轉的基本原則,實踐中有些地方違背這些原則,出現違背農民自身意愿、強制性流轉土地的情況,目前特別要注意兩大問題:一是片面追求規模化傾向。我國人多地少,大量農村勞動力還沒有轉移出去,土地的合理分配,在很大程度上事關社會公平,土地流轉要效率和公平兼顧,提倡適度規模經營。二是原先的土地流轉更多是戶與戶之間,現在越來越多的城市工商資本進入農業,對此要設定準入門檻,原則上不鼓勵工商資本長時間大面積租賃農民土地,準入后要進行監督,防止非糧化、非農化傾向。
陳錫文說,一號文件提出,鼓勵家庭農場等多種形式的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家庭農場主要依靠家庭成員在社會化服務支持下、不需要雇工便能完成整個生產經營管理的全過程。以資本為主導的雇工農業,帶來了生產關系和社會關系的轉變,由此帶來的社會問題要進一步觀察研究,雇工農業在我國是否有生命力也有待觀察。
養老金雙軌制正在進行頂層設計
全國政協委員、遼寧奧克化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朱建民在福利保障界分組討論中說,養老雙軌制甚至是多軌制,有失社會公平,希望政協加強調研和獻策。對此,全國政協委員、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胡曉義表示:“我們有一個很大的課題進行綜合性的研究和頂層設計,會在適當的時候和大家進行更進一步討論。有的已經做出了決策原則和方向,有的還在深入研究。”
胡曉義介紹,除了養老金雙軌制待遇差別問題外,這個綜合課題還包括應對老齡化的資金安排,養老金空賬、缺口、投資運營、城鄉差別、地區差別、轉移接續問題,退休年齡問題,多層次養老保障問題,如何發展企業年金、職業年金、大病保險等。但他沒有給出方案出臺的時間表。
中國城鎮化發展規劃有望上半年出臺
對于城鎮化這一熱門話題,3月6日上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張平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新聞中心記者會上透露,國家發改委正在會同有關部門編制中國城鎮化發展規劃,可能將于今年上半年出臺。張平說,城鎮化一方面要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趨勢,另一方面也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要把城鎮化蘊藏的內需潛力和改革蘊藏的紅利結合起來。
張平說,截至去年,我國城鎮化水平按常住人口計算,是52.6%左右,我國城鄉結構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城鎮的繁榮吸納了大量勞動力,也促進了產業發展,促進了基本公共服務的發展。張平表示,城鎮化還存在一些問題,包括農民工以及隨遷的家屬、子女進城,還沒有能真正、完全地享受到城市生活。城市基礎設施也有不適應的地方。城市布局、城市規模也不盡合理。因為聚集了比較多的優質資源,大城市在繼續膨脹,而中小城市、小城鎮發展顯然不夠。
“城鎮化健康發展,最重要的是提高城鎮化的質量和水平,而不僅看速度和規模。”張平說,一是搞好城市布局。二是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城市的承載能力。三是在城市群的布局上,要和資源、環境相適應。四是要讓現在已經轉移的農村人口逐步融入城市生活,尤其是在基本公共服務方面,要逐步地提高他們能夠享受到的服務水平。
住建部通報2012年度農村危改任務落實情況檢查結果
2012年年底,住房城鄉建設部為督促各地做好農村危房改造工作,組織檢查組完成了2012年度全國農村危房改造任務落實情況檢查,并于日前發布了檢查結果通報。
各檢查組檢查了除京津滬外的29個省區農村危房改造總體情況,并入戶現場抽查了87個縣的866戶農戶。經過對檢查結果逐項復核,對照省級年度績效評價標準,根據政策措施、監督管理、工程實施、信息報送、現場抽查、完成檢查任務情況6方面的30余項指標形成了對各省區評分和匯總排名。檢查結果顯示,新疆、安徽、廣西等省區工作扎實、考核成績優秀。
通報指出,農村危房改造工作總體情況較好,進展順利。各地高度重視農村危房改造工作,加強組織領導,制訂措施,細化實施方案,多方籌措資金,完善項目管理,強化技術指導,嚴格質量安全監管。但部分地方仍存在如補助對象認定不夠準確、省級分類補助標準不合理、農戶檔案管理和信息報送不夠規范等問題。通報強調,各地要嚴格按照有關政策文件要求,對照檢查情況認真查找問題,逐項整改并完善工作措施,切實規范和加強農村危房改造管理。
今年實現GDP增7.5%要“玩點命”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2013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期目標定在7.5%左右,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3.5%左右。3月5日下午,全國政協委員、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杜鷹在參加分組討論時說,要實現GDP增長7.5%左右的預定目標,必須要通過需求拉動,包括投資、消費和進出口,“今年定的7.5,我估計要玩點命、使點勁才行。首先還是要擴需求。需求不是簡單說擴哪一方面,外需還要穩住。”
他解釋說,當前內外部條件發生很大變化。從外部來看,國際金融危機可能是一個慢性病,要持續相當一段時間,對我們出口有很大的影響。國內有兩個東西制約越來越明顯,一個是資源環境的約束,我們過去在這方面欠了賬,另一個是勞動力供求關系的根本性變化。“靠過去出口拉動的粗放型外延式的增長方式已經難以為繼,必須把整個經濟發展轉到以提高經濟的質量和效益的軌道上來。”在擴大內需方面,杜鷹認為還有潛力可挖。“現在關鍵是要深化收入分配體制改革,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低收入者的邊際消費傾向是最強的。投資還是起到基礎性的作用,所以今年適當擴大赤字。”
城鎮化給扶貧帶來新挑戰
“城鎮化是一個必然趨勢,帶動了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促進了貧困人口增收。不過,因為扶貧對象和貧困地區的特殊性,城鎮化對扶貧開發工作也可能帶來一定的影響。”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扶貧辦主任范小建介紹說,隨著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持續向外轉移,貧困地區“空心化”現象逐步顯現。一些貧困村基層組織弱化,黨員干部隊伍老化,帶領群眾脫貧致富能力不強,一些村基本沒有集體經濟,還留下許多公益性債務,既無人辦事,又無錢辦事。在具體工作上,表現在扶貧對象流動性加大,在識別登記、政策瞄準、扶持政策落實等方面帶來困難,增加了協調管理的難度。
范小建說,按照新的國家扶貧標準、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300元計算,到2012年底,全國扶貧對象仍有近1億人,占農村居民的比例超過10%。隨著扶貧開發工作的推進和扶貧對象的進一步減少,剩余的扶貧對象貧困程度更深,脫貧難度更大。而且,返貧問題突出、發展不平衡等仍然是制約貧困地區發展的深層次矛盾,解決這些矛盾,需要付出極大的努力。
城鎮化要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
3月11日,農業部副部長陳曉華,農業部總經濟師、新聞發言人畢美家就“增強農村發展活力,穩定發展糧食和農業生產”的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提問時說,由于農村勞動力短缺和土地效益偏低,目前部分地區存在土地拋荒現象。要解決這個問題,陳曉華認為一要加強農田基本建設,把低產田改為高產田。二要建立土地流轉機制,出去打工了就把土地流轉出來,讓有能力的人把它種起來。三要不斷提高農業的比較效益,使農民種地有利可圖。
據陳曉華介紹,目前我國農民承包地的流轉面積已達到2.7億畝,占農民承包地的21.5%,并且這個數字還在增加。如何在土地流轉過程中保護農民利益,也成為農村政策的重點。
陳曉華表示,由于土地流轉實際上是承包經營權和使用權相分離,因此,在健全土地流轉市場的過程中,農業部還將采取措施,研究制定工商資本流轉土地的準入和監管辦法,要確保土地的使用權不得改變,農民的承包經營權不得改變,土地的農業用途不得改變,防止非糧化、非農化問題發生。要切實保護好耕地,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不動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