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前夕,墓園土地問題再次引發關注。日前民政部發布的“殯葬綠皮書”指出,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型城市很多公墓都出現墓地緊缺,開始限售墓位。據統計,上海公墓面積僅剩下2000畝左右,為買墓地,部分市民在墓園半夜排隊守候。(4月2日《新聞晨報》)
大城市墓地緊缺應該說充滿必然,動輒過千萬人口,土地供給本就困難,而相對于土地占用一次性,人口具有再生性,哪怕墓地占有的面積再小,假以時日必然也會突破極限。因此,對于城市殯葬來說,墓地緊缺的形勢只會越來越嚴峻,根本的出路必然是走節約型和“零占地”的殯葬道路。
問題很突出,辦法也不缺少。比如,樹葬、海葬等綠色環保殯葬形式以及壁葬寄存等節地模式,事實上都可行。但是,效果并不理想。譬如,上海市壁葬寄存既節約土地,又節約支出,使用率都不高;而上海、廣東等地開始對海葬等給予獎勵,目前的效果還沒有顯現出來。當然,公民觀念的轉變需要一個周期,不可能一蹴而就。
城市墓地緊缺期待殯葬觀念轉變,但是需要轉變觀念的不止是居民本身。首先,墓葬是一個風俗,入土為安的觀念根深蒂固,有一定的慣性,必須承認它的長期性。其次,墓葬也是衡量社會公平的一把尺子,厚葬甚至墓地的奢豪,某種意義上延伸了公民財富地位的比拼,“死且不平等”,助長了墓地差異化、大型化的風氣,單純靠居民意識的自我提升,是難以改變的。第三,墓葬之于親屬與子女,有根的意義,承擔著追思逝者,教育后代的功能,作為文化傳承的載體,亦需要方式上的替代或者改良。
城市墓地緊缺挑戰的其實是城市管理的難題,倡導居民移風易俗是正道,但是管理富于人性,能夠助推觀念轉變才是關鍵。一方面,要強調居民殯葬權益的平等性。既讓墓地回歸公益地位,有序控制墓地規模,節約型墓地要占到絕大比例,尤其需要根治以贏利為目的的墓葬催生出來的攀比風氣;另一方面,要增強城市的歸屬感。把城市當做居民共有的家園來打造,積極為樹葬、海葬創造條件。比如,規劃發展一批公益林與公益岸線,完善管護機制和祭奠條件。此外,還可以以城市的名義建立逝者信息庫,收錄逝者的相關信息、生平事跡、殯葬方式、落葬地點等等,供后人查詢與祭拜,把居民與城市的歷史聯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