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天津中心城區出發,一路向東,駛過美麗的彩虹大橋,路旁佇立的巨型“風車”——風力發電機提醒您,來到了位于濱海新區的中新天津生態城。5年前,這里是成片的鹽堿荒地,如今8平方公里起步區綠意蕩漾,國家動漫產業園敞開胸懷,綠色建筑拔地而起……
天津生態城是中國與新加坡創建全球首個政府間合作的生態城,2008年9月破土動工。中新兩國政府簽訂協議,用10—15年時間建成30平方公里、擁有35萬居民的生態文明新型城市。
資源約束:生態指標主導城市建設
土壤鹽漬化程度高,全部是鹽堿荒地、廢棄鹽田和污染水面,屬于水質性缺水地區,這是中新天津生態城落戶時的“家底”。中新兩國政府確定生態城選址以非耕地為主,在水資源缺乏地區,靠近中心城市,節約基礎設施建設成本,“體現了在資源約束條件下,緩解城鎮化進程中人地突出矛盾。”生態城管委會副主任崔廣志說。兩國政府提出生態城要努力實現“人與人、人與經濟、人與環境和諧共存”的“三和”,以及“能實行、能復制、能推廣”的“三能”目標。
建設伊始,中新兩國規劃團隊制定了包括22項控制性指標和4項引導性指標在內的生態城市指標體系,并有一整套考核、監測、統計、評估系統。據介紹,國際上對生態城還沒有完整的量化評判體系,中新雙方共同填補了這項空白,其中不少指標高于發達國家現行標準。
根據規劃,生態城要求綠色建筑達100%,而在新加坡這一標準只適用于政府投資的2000平方米以上建筑;2020年時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不低于20%,與歐盟屆時的標準相當;土地緊湊開發,劃定禁建、限建、適建、已建區,建設用地混合布局,居住與就業平衡。
走進中新生態城的建成區和居住區,隨處可見帶有太陽能板和小風輪的“風光互補路燈”。
“入住每戶都裝有太陽能熱水器,夏秋兩季可直接洗澡,冬天開熱水器也能節約不少電,地熱采暖來自地源熱泵……”紅樹灣小區居民劉玉鑫給記者算起“綠色住宅”的節能賬。在居民謝凱家,3只智能插座分別連接著電水壺、臺燈和空氣加濕器?!坝靡慌_平板電腦就可以控制這些電源,隨時查看耗電量,從一早到現在,燒水用了差不多0.1度電,很方便!”謝凱說。國內首個智能電網工程,讓普通家電實現智能管理。
“生態城的所有建筑都必須通過第三方綠色建筑評價機構的認可,住宅的節能率達到70%,人均居住用地低層不高于43平方米、高層不高于15平方米,鼓勵出售精裝修住宅,減少二次裝修帶來的建筑垃圾。”生態城管委會工作人員介紹說。
生態城還確定了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每天人均垃圾不超過0.8公斤的控制性標準,而日本和美國分別為1.1和2.18公斤。環境局局長靳美珠說,生態城統籌管理垃圾產生、收集、運輸和處理,垃圾按戶分類投放,小區分類收集,統一分類運輸,就近分類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