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存有大量渣土的工地進行密切監控,不定時突擊抽查。
新京報記者近日調查,北京城區夜間,大量違規渣土車出入工地,無任何遮擋行駛在公路上,將渣土卸到非法渣土場,有的甚至“走到哪倒到哪”。部分違規渣土車已成規模化運營,通過網上發帖和發名片招攬生意(見5月3日《新京報》)。
印象中,這些年來,北京幾乎年年都會有嚴查違法渣土車的行動,然而,就在一輪又一輪的重拳整治之下,“黑渣土車”并未走向消亡,反而成為了一個逐漸壯大的地下產業,真是個諷刺。“一個工地一晚上十幾輛渣土車要拉100多趟”、“常遮擋車牌闖紅燈行駛”、“拉渣土多年從未給車裝過密封蓋”……從記者調查到的這些事實中,可見“黑渣土車”之猖獗。
應當說,對于違法渣土車,相關管理規定很完善,但這些規定似乎并未得到很好的執行,一位“黑渣土車”司機坦承,“沒人管,我們拉好多年了”。1月29日北京遭遇嚴重霧霾,市政府要求所有渣土車停運,但就在當晚,記者發現數百輛滿載的渣土車無任何遮蓋,在四環路上肆無忌憚行駛。
監管“黑渣土車”難道很難嗎?確實,“黑渣土車”多在深夜上路,可能不容易抓住,不過,現在路面攝像頭很發達,根據攝像頭監控,查清“黑渣土車”出沒的路段,進行重點執法,這應當不難做到。而且,查“黑渣土車”,并非一定要盯緊車,完全可以盯住渣土的源頭——工地,對于存有大量渣土的工地進行密切監控,不定時突擊抽查,渣土的非法運輸必然會受到遏制。對于“黑渣土車”的猖獗,相關監管部門顯然需要反思、檢討。
此外,對于“黑渣土車”,許多部門均有管理之責,但這些部門似乎并未形成一個良好的協同治理機制。記者調查中提到這樣一件事,一輛“黑渣土車”在工地拉土時因噪音擾民被附近居民舉報,警察趕到現場,只是說幾句就走。試想一下,倘若警方在接到舉報后,負責地核實渣土車的運輸資格,及時查處,并通報住建部門,連帶工地一起處罰,“黑渣土車”和違法工地,怎么會輕易漏網?
“黑渣土車”是空氣污染的一大禍首,是深夜的馬路殺手,是城市環境的一顆毒瘤。打擊“黑渣土車”當走出運動式的整治,在常效治理上多下下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