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湖北省谷城縣在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實施了“三三制”模式,即在組織構架上實施村級黨組織、村民自治組織、經濟組織“三位一體”,主要負責人“一肩挑”,班子成員交叉任職;在民主管理上實施重大村務黨組織會議議事、村民(代表)大會定事、村民委員會理事“三會治事”機制,規范村級決策和運行;在統籌舉措上實施干群聯動、工農聯建、城鄉聯創“三聯共建”,共推新農村建設。
一個人口不足千人的山區小村,短短幾年實現社會生產總值1400多萬元,集體經濟純收入30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6050元,躍為全國聞名的新農村建設示范村。湖北谷城縣五山鎮堰河村發展的秘訣,得益于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創新——
組建生態旅游專業合作社等經濟組織,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閔洪彥被推選為理事長,其他3名村干部亦分別擔任理事會副職,村黨委、村委會和專業社融為一體,主要負責人“一肩挑”;充分發揮群眾主體作用,建立重大村務由黨組織會議議事、村民(代表)大會定事、村民委員會理事的“三會治事”運行機制;近年來作為推動堰河新農村建設快速發展的城鄉互聯共建活動,也為基層組織建設提供了有效基礎保障。
“三位一體”交叉任職強職能
4月1日,石花鎮平川村黨委書記、湖北石花平川資源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羅榮海一大早趕到村辦,安排好一周村務工作后,馬不停蹄趕往村鉅灃公司,就企業新添的一條生產線安排部署……像這樣忙完村務忙廠務的“連軸轉”,對羅榮海來說已是常態。“累是累點,但充實,閑下來有時還不習慣嘍!”羅榮海說,當董事長以前,村黨委只搞基礎性服務,“現在既是村干部,又是經濟發展主體,擔子加重了,每天一睜眼就倆字:發展。”
作為湖北“經濟綜合實力500強村”的平川村,如今已有14家企業遍布全村,年產值超過2億元。去年3月,為做大做強村級企業,增強企業抵御風險能力,14家企業以入股形式組建成立湖北石花平川資源開發有限公司,羅榮海被推選為公司董事長。從“后臺”走到“前臺”,由“服務員”變成“總舵手”,富有管理經驗的羅榮海,充分發揮組織、資源優勢,整合多方力量,合抱成團,成功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
和平川村一樣,五山堰河、石花小坦山、城關朱家洲、冷集尖角等村黨組織書記,都分別兼任本村集體經濟組織主要負責人。目前,全縣已有36個村推行了“三位一體”的組織架構,副職交叉率達到94.8%。
村級黨組織、村民自治組織、經濟合作組織,是農村基層發展的“三駕馬車”。“黨政一體、村企一體、交叉任職。”縣委提出,在進一步健全完善監督機制前提下,逐步建立黨組織、村委會和經濟組織“三大組織”融為一體,主要負責人“一肩挑”,領導班子成員交叉任職的組織結構,成為引領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推進新農村建設的“橋頭堡”。
“三會治事” 村務決策講民主
去年6月,總投資200萬元、貫通堰河景區白日山、西灣的鄉村旅游線路全面動工。“這條路堪稱堰河旅游業的生命線,從村里決策到村民表決,再到籌資動工,只用了短短10天。”閔洪彥坦言:“這么高的效率,靠的就是‘三會治事’運行機制。”
在堰河村委會旁邊一片樹林里,擺放著近千個石凳子。這里,被村民們戲稱為“堰河人民大會堂”。盡管村里新建了高標準的培訓活動中心,但村民們仍然習慣來這兒開會,每年的工作規劃、籌資籌勞、項目建設等重大村務都在這里票決通過。“群眾是村里的主人,垃圾分類、道路硬化、生態村建設,哪一項不是大家一塊商量決定的?”閔洪彥感慨,“沒有村民積極參與,啥事都辦不成!”
谷城縣在探索深化重大村務管理票決制基礎上,建立了黨組織議事、村民(代表)大會定事、村民委員會理事的“三會治事”運行管理機制——黨組織實施決策的組織權,保證要事必議;村民(代表)會議實施決策的表決權,保證議而能決;村委會負責實施決策的執行權,保證決而能行。整個村級事務從討論、決定、執行到監管一體化運作,每個方面、各個層次都尊重民意、體現民主,有效激活了黨員干部群眾發展農村經濟、新農村建設的主體性和積極性。
“建立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黨的領導是關鍵,發揚民主是基礎,依法辦事是保證。”谷城縣委書記李傳寨表示,“‘三會治事’既保障了村黨組織的決策組織權,又賦予了村民(代表)會議的表決權,夯實了民主基礎;而村委會負責決策的執行落實,進一步明確了村委會的職責,體現了村民自治,實現了黨的領導、依法辦事和村民自治的有機結合。”
去年以來,全縣200多個村共決定和辦理了300多項事關產業結構調整、招商引資、項目建設、村債化解、水電路等公益事業建設的村務大事,件件有落實,村級班子和農民群眾“雙滿意”。
“三聯共建” 富裕路上不掉隊
在谷城農村,不少地方受地理位置、資源條件限制,仍有不少農戶致富無門,生活困難。縣委按照“干群聯動、工農聯建、城鄉聯創”的思路,把“三聯共建”作為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加快新農村建設的推進措施,發揮黨員干部、工農企業和城鄉單位優勢,集聚城鄉、內外各類組織、人才、物資、技術等資源,為農村發展提供支持和服務,形成以城帶鄉、以工補農、科學發展的新格局。
3月5日,縣職教中心高級教師朱明貴,拎著一沓編印好的《仔豬喂養小常識》手冊,冒著小雨,趕到紫金鎮埡子口村,指導養豬大戶進行仔豬防疫。朱明貴曾在埡子口掛職科技副主任,在“聯動”過程中,他發現埡子口家禽養殖潛力大,便對養殖戶開展專業技術培訓和跟蹤指導,使全村畜牧養殖業開始走上向規模化、專業化的良性道路。
朱明貴只是谷城選派支援農村發展的110名技術型“村官”中一個。如今,谷城已從縣直機關選派了54名干部到村擔任黨組織“第一書記”,從涉農部門中選派了56名專業技術人員到村擔任科技副主任。這些新型“村官”變“輸血”為“造血”,援建項目、指導產業、重點培植經濟合作組織、扶持發展村集體經濟,使每個村實現“三個一”,即一個主導產業、一個新興項目、一個增收渠道。
目前,全縣已有20多家規模以上企業與24個村牽手聯姻,14家龍頭企業與38家村級經濟合作組織聯合,提供發展信息和項目扶持。全縣3650名機關黨員干部,聯系貧困群眾、困難黨員、留守孩子和孤寡老人2940多人(戶),幫助解決具體問題1830多件,幫扶資金、物資110多萬元。
“裂變效應” 1+1+1>3
“三三制”模式,正在谷城廣大農村悄然釋放出“裂變效應”。
人人有事干、個個有活做,既分工又合作、多搭臺不拆臺,實行“三位一體”的組織架構,使村黨組織、村委會和經濟組織優化融合為一個整體,村干部明顯感覺,村級班子凝聚力、戰斗力大大增強,工作效率和質量大為提高。“現在村里搞公益建設,群眾一呼百應,昔日那種‘村務無人管、村事不關心、開會不見人、出工不出力’的現象一去不返。”谷城縣委組織部負責人說。
“三三制”也增強了農村黨員干部當好群眾“服務員”的角色意識。盛康鎮當鋪村干部有個習慣,隨身帶著記事本,走哪兒記哪兒,每周村干部例會上,大家把各自收集的問題、信息匯報出來,一個一個解決。村里還有一項硬規定,誰接手的事情一竿子管到底,而且絕不積壓。去年以來,全縣36個“三三制”示范村沒有一個群眾反映村干部財務、村務管理上有問題,村民對村黨支部、村委會的滿意度高達100%,黨員干部在群眾中的滿意度達98%。
通過推行“三三制”,谷城各村依托本地自然資源優勢,盤活集體資產、興辦農業項目、依法經營集體土地資產,多途徑發展壯大村級經濟。目前,谷城縣已發展出農村專業合作社36個,中介服務組織23個,年集體純收入5萬元以上的村63個,20萬元以上的村11個,117個村有集體經濟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