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三级色|麻豆激情在线|久久一级精品视频|天天躁日日躁性色aⅴ电影|美女热舞19禁深夜福利视频

以傳播城市化專業知識為己任
2025年09月02日
星期二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3億失業青年困擾全球 大學生畢業即失業
時間:2013-06-02 12:30:57  來源:環球時報   作者:向莉 

     歐洲發行量最大的報紙德國《圖片報》30日以“令人憂慮的歐洲地圖”為題刊載了最新的“歐盟青年失業地圖”。中國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小濟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說,“歐洲青年失業率居高不下,有老問題,也有新問題。

    “這是失業的一代。”又到了大學畢業季,英國《經濟學家》雜志卻這樣總結絕大多數大學生心中最大的擔憂:畢業即失業。實際上,包括大學生在內的青年失業問題已成為籠罩在世界多國的最大陰影。根據聯合國的數據,目前世界失業青年人數約2.9億,占全球青年總數的25%,幾乎和美國人口相當。許多國家正在展開一場大學生或青年“就業保衛戰”。美國把就業數據作為經濟政策的主要決定因素。中國正在全力應對“最難大學生就業年”。作為歐洲“發動機”的法德兩國,28日聯手推出名為“歐洲新政”的青年就業計劃,用于青年就業的擔保撥款達600億歐元。德國財政部長朔伊布勒警告稱,如果輸掉這場“青年就業保衛戰”,不僅將導致歐盟分崩離析,而且可能爆發一場“革命”。

    “我們不能讓一代人空等”

    麥格德萊娜是一名即將從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畢業的一名應屆畢業生,可是她卻無法想象自己的未來在哪里,因為她直到現在仍沒有找到工作。這名畢業于美國頂尖的常青藤大學之一的畢業生說:“整個月我都在找工作,平均每天至少向一家公司申請工作。有一天我向7家公司投出了簡歷,但到目前為止我還沒有得到任何回音。”在接受美國CBS(哥倫比亞廣播公司)采訪時,她沮喪地說,“我和朋友們已經不再相信我們有未來,甚至不相信我們能夠過正常的生活。”

    麥格德萊娜的困境也正是全球多國青年人面臨的共同難題。4年前他們剛上大學時正好趕上那場經濟危機,不過,他們沒想到的是,等他們上完4年大學后不僅仍未走出這場危機,而且他們的就業環境越來越糟糕。路透社援引美國一份民調結果顯示,近期畢業的美國大學生就業不足率高達40%以上。在歐洲的希臘、西班牙等國,“不在校、沒工作、沒有接受職業培訓”的“三無青年”占同齡人6成以上。即使在經濟發展相對較好的韓國,麥肯錫最新發布的報告稱,韓國大學生的就業率為60%,遠低于職業高中80%的就業率。而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整個發展中國家失業青年為2.62億。

    歐洲發行量最大的報紙德國《圖片報》30日以“令人憂慮的歐洲地圖”為題刊載了最新的“歐盟青年失業地圖”。這份根據歐盟統計局的最新數據繪成的圖表顯示,歐盟27國青年平均失業率為23.5%。南歐國家問題最嚴重,希臘達到了59.1%,為“歐盟之冠”,西班牙55.9%。甚至連一向以失業率低聞名的北歐也出現“青年失業潮”,瑞典為25.1%,芬蘭19.8%。

    “我們不能讓一代人空等著。”28日,在巴黎舉行的歐盟勞工部長會議上,法德兩國提出了一項名為“歐洲新政”的青年就業計劃,其要旨是動用一切可能手段鼓勵企業招聘年輕人,完善青年就業培訓制度。法德“新政”的一個重要內容是,通過向歐洲投資銀行提供擔保,使歐盟向承諾雇用年輕人的企業撥款達原定的10倍,約600億歐元。在會上,意大利勞工部長吉奧瓦尼說:“我們必須拯救這一代被失業嚇壞的年輕人。我們有接受最好教育的一代人,到頭來卻把他們晾在一邊不用。我們正在耽誤他們,這不可接受。”

    路透社稱,盡管現在歐洲的政策制定者開始意識到,長期的失業問題本身就是一場危機,但就業狀況并不會隨著經濟的改善自行化解。比如,就業市場一直是美國經濟政策的主要決定因素,與之相比,歐洲各國對就業問題的態度要消極得多。

    新“迷惘的一代”

    “你以后要干什么?”英國《金融時報》稱,每當遇到這樣的問題,許多大學畢業生就會更加覺得自己一錢不值,甚至身份認同也成了一個棘手的問題:破碎的驕傲、凋零的自尊,還有窘迫的錢包,都讓他們窩在家中那間舊臥室里。想到還要向貸款公司還助學貸款,更讓他們借酒澆愁。

    這就是新“迷惘一代”的典型形象。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由于廣泛失業而對社會感到困惑的一代青年人,曾因美國作家海明威的《太陽照樣升起》中的題記而被廣泛稱為“迷惘一代”。而最終,那一代人不得不又經歷第二次世界大戰。對于目前陷入失業迷惘的新一代人,國際勞工組織青年就業計劃協調人羅薩斯稱:“孩子們現在面臨的處境比我們20年前還要差。我們是在倒退。”

    德國《明鏡》周刊稱,絕望的年輕一代在歐洲觸發更多的社會抗爭。從斯德哥爾摩到巴黎,歐洲城市目前幾乎每一個夜晚都在燃燒。

    加拿大新聞網稱,年輕人群當中的高失業率構成了“社會、經濟和政治威脅”,有破壞社會團結的風險。如果不采取更多的措施幫助年輕人找到就業機會,那么一整代年輕人就有抵抗不住民粹主義和極端主義的誘惑。

    中國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小濟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說,“歐洲青年失業率居高不下,有老問題,也有新問題。”除了全球化的不斷發展,導致歐洲青年競爭力下降外,歐洲國家過高的福利制度,也令年輕人就業積極性不高。張小濟說,失業率過高,稅收增長無法滿足福利支出,政府被迫實行緊縮政策,導致青年不滿。人們仇視外來勞工,而備受歧視的外籍勞工也很不滿,社會越發動蕩。

    德國模式受青睞

    “在這場青年失業的危機中,各國都被敦促效仿德國模式。”英國《新政治家》雜志稱,德國在歐洲保持最低的青年失業率,僅為7.6%,這也吸引成千上萬來自受危機重創的國家年輕人到德國求職。

    “這就是所謂的‘德國模式’的作用。”德國聯邦勞工局青年就業專家凱爾克林在接受《環球時報》采訪時說,就業問題在德國是一個全社會的系統工程,由政府、高校和社會三方組成。德國采取雙重職業教育體制。目前有大約51.5%的德國高中生選擇了職業教育,而不是直接選擇上大學。在這種體制下,學生每周在技校學習幾天,同時與雇主簽訂協議,在工廠里當學徒,并得到一份有政府補貼的工資或者津貼。與此同時,德國各職業技術大學,還頻頻推出各種適應市場的高等專業,如牛奶碩士專業、反腐敗MBA等。

    在歐美,從政府層面推動青年就業主要有兩個方面的途徑:一方面鼓勵青年,特別是大學畢業生自行創業。英國在45%以上大學里專門開設創業培訓課程,為未來的畢業生提供創業指導,并為創業項目提供少量啟動資金和工作空間。另一方面,就是提供更多培訓,增強青年的職場競爭力。美國從2009年起啟動“青年暑假實習機會”和“塑造計劃”, 英國政府今年也推行“國家實習機會”,為低收入家庭青年或失業青年提供6周或3個月的帶薪實習期。

    在經濟發展相對較快的亞洲,存在大學生就業狀況不如普通勞動者的結構性問題。韓國副總理兼企劃財政部長官玄旿錫5月22日稱,當前韓國青年失業問題的癥結是結構性矛盾,一方面有近30萬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另一方面中小企業卻有超過30萬個空缺崗位需要依靠外國勞動力。在韓國,最受大學生青睞的就業去向是大企業、國有企業和公務員,僅有10%的大學生愿意主動選擇去中小企業工作。為了解決青年失業問題,韓國國會4月30 日通過《青年雇傭促進特別法修正案》。該修正案內容是從2014年開始的3年內,政府機關和公共企業每年招聘人數增加3%,專門用于錄取29歲以下的青年。同時出臺了青年實習制度,不滿30歲的求職者可以獲得進入國企或一般企業實習6—10個月的機會,政府將負責其全部或部分工資。

    “中國大學生就業問題的根源,在于中國現有的教育制度。”張小濟說,中國教育層次沒有拉開,一直奉行精英教育,千軍萬馬都去過獨木橋,科舉制度的后遺癥——“學而優則仕”的觀念根深蒂固,畢業生都想當公務員,或者進大企業掙大錢。此外,職業技術教育水平一直沒跟上,職業專科學校和技校畢業生素質偏低,需要好好向歐洲國家學習。

    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馮昭奎說,中國現在對技術技能的培養不夠重視,“勞動最光榮”僅僅停留在口號上。與之相比,日本和韓國非常重視制造技術和水平,分別舉辦過兩屆技能奧林匹克。日韓對奪得金牌、載譽歸來的優秀技工當作英雄那樣看待,就像我們現在追捧奧運金牌獲得者一樣。然而,中國現在有多少人知道世界上還有一個“技能奧林匹克”?有多少人知道在普通勞動者中涌現的技術明星呢?

    哈佛大學教育學院羅伯特·施瓦茨博士在美國《圣迭哥自由新聞》上撰文稱,不是每個人都需要上四年大學才能實現“美國夢”的。德國青年失業率僅為美國的一半,是因為德國教育系統讓高中生學習工作技能并獲得證書,這使得他們高中畢業就能立即去上班。而其他許多國家的大學生畢業之后面臨的卻是巨額學生貸款、沒有工作的“反面烏托邦”。施瓦茨認為,教育體系應側重于幫助年輕人做出更明智的選擇,讓他們了解經濟形勢,了解他們學習的技能在勞動力市場上是否有價值。事實上,很多工作并不需要大學學歷。但是,現在的教育造成了這樣一個假象,“即沒有大學學歷的人將處于更卑微的境地”,但這種觀念是不對的。▲(●本報駐外記者 王芳 孫微 青木 萬宇 陶短房●本報記者 向莉 )

相關新聞
友情鏈接:  國務院 住建部 自然資源部 發改委 衛健委 交通運輸部 科技部 環保部 工信部 農業農村部
國家開發銀行 中國銀行 中國工商銀行 中國建設銀行 招商銀行 興業銀行 新華社 中新社 搜狐焦點網 新浪樂居 搜房
中國風景園林網 清華大學 北京大學 人民大學 中國社會科學院 北京工業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 北京林業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
城市化網版權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