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月前,湖南永順縣派出一支城市建設考察組,專門去外地“取經”,他們學習的對象不是長沙等中型城市,而是婁底雙峰、邵陽邵東、溆浦這樣同級的縣城,三地有一個共同點,都是與大漢集團合作開發建設縣城。
大漢模式其實并不復雜:城鎮開建基礎設施時,包括縣城道路、商業步行街、綜合性商場和住宅項目等,即引進民營資本參與,項目竣工后,政府再與民營資本合作打造城市核心商業圈。1998年從婁底雙峰起步以來,大漢已悄然將這一模式復制到了全省的12個市、縣。
永順縣考察組在打給縣領導的報告中評價,“在大漢模式的強力推動下,雙峰、溆浦等傳統農業大縣的城市化進程迅猛推進,一大批農民工通過進城務工、購買城市商品房、以土地置換房屋等方式,從農村‘洗腳上田’?!?/p>
報告還列舉數字,在雙峰,湄水灣巨龍家園項目和建材市場兩個項目,就分別增加城市住房近1500戶,解決就業人口近5000人。
大城市周邊開發“衛星鎮”
大漢帶動的“農民進城運動”,與湖南加快推進城鎮化建設的步伐不謀而合。
今年開春以來,湖南緊鑼密鼓地組織專家、縣市政府官員、企業界和金融界座談,就反映了推進城鎮化的急切。
目前,湖南只有不到一半的人口常住城鎮,而有調查顯示,部分縣市90%以上的財政收入,都來自于城鎮。湖南商學院教授柳思維甚至建議,“一化三基”的口號應該改為“兩化三基”,在原來新型工業化的基礎上,再加上“新型城鎮化”。
很顯然,政府和民間正在統一的認識是,更多農民進入城市工作、生活,將是經濟社會進一步發展的必然趨勢。從全省范圍來看,長株潭要向大型甚至特大型城市邁進,更重要的是,必須有加快推動一大批縣城和城關鎮的建設,比如在長株潭周邊開發“衛星集鎮”。
省建設廳廳長高克勤分析,如果小縣城每年能吸納4~5萬農村勞動力,城鎮化進程將大大加快。而建設好城鎮,加強城鎮的人口承載能力,就是建設部門的當務之急。
大房產公司進軍小縣城
不過,農民進城后,怎樣才能留得住他們,如何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也是棘手的課題。
在戶籍難題化解后,讓農村和城市之間的社會保障自由轉化,就是辦法之一。而省政府副秘書長余愛國指出,只有進一步發展城市的產業,才能提供更多就業崗位,讓農民進城后有事可做,不然就只有新鎮,沒有興業,城鎮化道路也可能半途而返。
這些愿望的實現,取決于兩方面因素,一是城鎮建設需要大量資金,這些錢從哪兒來?參加今天座談的不少企業代表都建議,政府加大對小城鎮建設的資金扶持力度,對參加縣域經濟建設的企業給予稅收優惠。
高克勤則認為,“來錢”的路子其實挺多,一面可以整合政府各部門的分散資金,另外,要進一步放寬政策,允許和吸引民間投資來建設小城鎮,他希望,參加座談的建設企業,包括房地產公司,多把目光投向二、三線的市、縣。
余愛國指出,城鎮化建設取得進展的最關鍵因素,是政策的突破,尤其是農村土地流轉政策需要創新,他認為,“兩型社會”試驗區以外,也可以試行“以土地換社保和以宅基地換住房”的“兩換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