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喊不出市長名字”是市民社會的尷尬。細細來說,這并非是市長一人的尷尬,也并非市民們的尷尬,而是現有體制之下,市長這一角色的尷尬。市長若想有更高的知名度,顯然不僅僅需要多下基層,深入草根,還需要從權力的產生機制以及考評機制上進行改革。
零點研究咨詢集團對中國30個主要城市大約6300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近52%的被調查者表示支持現任市長,然而被調查者中只有32%的人能叫出市長的名字。這一調查涉及人群包括4個直轄市,以及除拉薩以外所有省和自治區省會城市從18歲到60歲的常住人口。(6月3日《環球時報》)
“僅3成市民能叫出市長的名字”,是個饒有意味的話題。不知道這樣的一項調查,是能夠反映出市民本身對市長的不感冒,還是市長自身影響力或個人魅力的弱勢。按理說,市民社會之中,市長是一座城市的大管家。市民們若有問題,則需要市長及其班子成員來解決。可是,如果我們連市長的名字都喊不出,市長作為大管家的作用,又應當體現在哪里?市民們的民生疾苦與對市政的意見或建議,又應該通過何種路徑向上傳達?
“喊不出市長名字”的現實,給當下社會提出了這樣一個命題:在通往市民社會的路途之中,市民與市長,應該有怎樣的關系格局?
市長的名字,主要出現在什么場合?這是一個必須要搞明白的問題。如果不看當地的官方新聞,不在本市的政府網站上刻意去記憶市領導的名字,僅憑幾部市長從來不自己接聽的“市長熱線”、不自己審閱和批復的“市長信箱”,市長確實是很難與普通市民產生交集的。由此,市長表面上看起來更像是高高在上的官員,而早已經不再是“鄰居大哥”的形象了。
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從根本上講,市長之所以無人知曉,不外乎以下兩個原因。一是,權力的來源問題。市長的權力來源于何處?表面上看來,市長的要經過地方人大的選舉。但是,因為“空降”、“調任”等現象的存在,市長的權力來源往往不來源于當地人大的選舉。市長并非由市民選舉產生的,造成的后果就是,市民們對當選市長的人,連起碼的臉熟也可能做不到了。
二是,權力的考核問題。當下體制之中,考核市長的方式與標準,基本都是由上及下。因為考核機制的過于單一,一座城市的修建與改造,往往更為注重外在的形象。各地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之所以泛濫,多與市長的考核機制有關。而市長們在百姓那里的口碑,占有的份量極少。另外,口碑好的市長,未必能夠在一座城市呆久。大同市市委書記耿彥波被調任太原市代理市長一事件之中,即便是大同市民們萬般挽留,仍然沒有留住耿市長。
另外,我國許多市長,不過是人事任免和升遷過程中的過渡資歷。比如,80后的周森鋒在湖北宜城市擔任市長的時間還不到兩年,便調往了神農架林區。一座城市的市長,如果不能在這座城市中呆很長的時間,則難免有“打醬油”之嫌。另外,一些市長已經遠離了草根,比如,在遼寧省莊河市,千名村民在政府大樓門口集體下跪,要求市長出面接待但是慘遭拒絕,千余市長下跪跪不出一位市長露面,甚至成為坊間奇聞。
“喊不出市長名字”是市民社會的尷尬。細細來說,這并非是市長一人的尷尬,也并非市民們的尷尬,而是現有體制之下,市長這一角色的尷尬。市長若想有更高的知名度,顯然不僅僅需要多下基層,深入草根,還需要從權力的產生機制以及考評機制上進行改革。唯有如此,市長才可能會成為市民們知曉的市長。